自動駕駛作為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熱潮。在國外巨頭全力布局的同時,我國科技公司和車企也紛紛入局,并使我國邁入世界前列。不過,專家提醒,我國在自動駕駛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瓶頸,需要理性、冷靜思考。
(圖片來源:互聯網)
自動駕駛作為未來汽車的發展趨勢,在全球掀起了一股熱潮。在國外巨頭全力布局的同時,我國科技公司和車企也紛紛入局。
近日有消息稱,繼百度、騰訊之后,阿里巴巴也加入到無人駕駛領域。據悉,阿里團隊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選取的技術路線為L4全自動駕駛,即行駛由機器主導,在絕大多數場景下,都不需要人干預。目前,已有車輛進行了常態化路測,并具備了在開放路段測試的能力。
在我國科技公司搶占先機的同時,北汽、吉利等傳統車企也都開始在自動駕駛汽車方面發力。其中,吉利在自動駕駛技術規劃上現已有兩條路線,吉利希望能夠在2024年,有一個端到端的服務,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更方便的駕駛體驗。
“自動駕駛的市場規模很大,大概有數萬億美元。無論對于傳統車企還是科技企業,自動駕駛都將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在近日舉行的2018國際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峰會(ICVIS2018)上,有專家表示,不過,我國在自動駕駛發展方面還存在一些瓶頸,需要理性、冷靜思考。
中國或成全球最大市場
據了解,我國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開始探索自動駕駛技術,當時還曾在清華大學的校園里進行了吉普車的測試,通過雷達、紅外、光學傳感和控制系統,使吉普車在規劃好的路線上自己跑起來。如今,不管是元器件、軟件,還是傳感器、操作系統,都對自動駕駛有了更好地支撐,特別是在算法和大數據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加之物聯網、互聯網、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都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提供了更好的基礎和條件。
目前,我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發展已經邁入世界前列。羅蘭貝格與德國著名汽車研究機構亞琛汽車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近日共同發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發展指數》報告顯示,美國、德國汽車制造商在自動駕駛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在市場層面,2級自動駕駛功能汽車在各國市場的普及程度顯著提升,中國正在快速縮小與美德之間的差距,排名上升至第2位,與德國并列,僅次于美國。
4月16日,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
不過,在羅蘭貝格分析人士看來,未來自動駕駛競爭的致勝關鍵在于各國的政府如何制定本國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及型式審批的法律框架。自動駕駛車隊越早投入商業運營,越早收集實際駕駛數據對系統進行開發與完善,其發展就越快,這一自我增強效應將助企業在未來汽車市場中建立優勢地位。
發展自動駕駛需要冷思考
其實,我國在傳統汽車產業方面,一直落后于歐美甚至日韓國家。自動駕駛被認為是中國汽車產業彎道超車的一個契機點。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自動駕駛目前的發展有點“激進”。
北汽新技術研究院CTO、研究總院專務副院長陳效華表示,企業對策、人才流向、自動駕駛非顛覆性技術和社會需求決定自動駕駛是否可以成為顛覆性技術。對于自動駕駛行業來講,核心技術與能力形成是根本,關鍵人才建立是關鍵。目前自動駕駛行業企業在技術路徑上存在差異,沒有形成共識,產業建立與完備不可控、企業能力差異導致生態無法建立,加之人才環境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整個行業應該冷靜思考自動駕駛的種種問題,而不是冒然發展。
Quanergy高級業務發展總監湯勁松表示,目前我國自動駕駛產品和應用級的開發已經趕超美國,但是深度還不夠,還應繼續深耕。
電咖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智能駕駛總監賈占輝說:“在自動駕駛領域,我們面對著新技術的來臨,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完善的體系,腳踏實地做好產品,并且時刻關注新技術。”
大陸集團車聯網市場總監胡瑞德表示,開發自動駕駛要謹慎行事,要讓自動駕駛的傳感器更加精準,并且做好系統集成。
深圳市易成自動駕駛技術有限公司CEO宋朝忠認為,目前,如何在5秒內讓傳感器失靈的汽車由車主接管是一個十分困難的課題。而且,自動駕駛落地需要的條件涉及技術、成本和用戶需求。目前,我國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技術和用戶需求程度都很高,只有縮小開發成本,才能使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
據了解,“無人”駕駛所依靠的自動駕駛技術可分為5級。從全球看,跨國車企已實現部分自動駕駛(L2級)汽車的批量生產,少數推出有條件自動駕駛(L3級)汽車,以谷歌為代表的新技術力量在開展全自動駕駛技術(L4、L5級)的研發測試。我國目前進入路測的汽車處在L2級和L3級。
歐洲智能交通協會CEO Jacob Bangsgaard表示,自動駕駛在L3上的發展一直很困難,這是一個瓶頸,同時自動駕駛的安全性也是業內一直思考的問題。
前不久,Uber發生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致死事件,引發了人們對自動駕駛安全的擔憂。“有人駕駛避免不了這樣的問題,自動駕駛也一樣無法避免,只有在后面的發展中不斷改善,自動駕駛也才能不斷發展。”江蘇微遠芯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CTO田彤表示。
業內人士表示,在通往實現無人駕駛的道路上,對高速公路的現實環境算法進行開發和測試將是關鍵的成功因素。盡管95%以上的訓練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進行,現實環境中的測試車隊仍必不可少。
因此,德州儀器中國區嵌入式產品系統與應用總監蔣宏表示:“多傳感器融合有不同層次(高階融合和低階融合),我們希望未來多傳感器的融合更多在低階層面上進行,原始數據的維度越多,越豐富,系統魯棒性容易做得越好。”
中國應從何處彎道超車
目前,美國、歐洲、日本等都把自動駕駛汽車作為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紛紛加快產業布局、制定發展規劃,通過技術研發、示范運行、標準法規、政策支持等綜合措施,加快推動產業化進程。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發展自動駕駛汽車不僅是解決汽車社會交通安全、道路擁堵等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構建智慧出行、服務新型產業生態的核心要素,更是推進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已成為新時代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口、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變革的戰略制高點。
那么,中國的自動駕駛技術應從何處“彎道超車”?
田彤表示,國外的無人駕駛技術并不見得比中國的強,因為中國的路況很復雜,在中國發展無人駕駛十分有利,可以考慮到很多的因素。不過還需要做大量的實驗和努力。
宋朝忠表示,因為中國路況最復雜,因此L4、L5級無人駕駛技術可能會先在中國完成。不過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基礎技術。
在蔣宏看來,目前自動駕駛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如今,全國已有多個城市和地區將發展無人駕駛汽車納入了城市建設規劃,多個智能網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已經運行或在建設。近日,由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共同印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正式發布。將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管理規范,對于外界普遍關注的測試主體、測試駕駛人、交通違法和事故處理等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各省市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可據此制定實施細則,組織開展“無人駕駛”測試。業內人士表示,自此,中國的自動駕駛將正式進入快車道。(記者 崔彩鳳)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