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水下智能機器人、視覺防火系統……日前,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科技展上,參會企業紛紛亮出“看家本領”。我國制造業正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換軌”,人工智能面臨和擁有巨大的市場和潛力。面對龐大的市場體量,各大企業當然不愿錯失機會,正紛紛加緊布局。當然,企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也不在少數,高端人才的稀缺就是主要問題之一。
(資料圖片 來源互聯網)
人臉識別、水下智能機器人、視覺防火系統、無人機、新能源智能乘用車、全景多目智能攝像機、量子通信……日前,在天津舉辦的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科技展上,參會企業紛紛亮出“看家本領”。
我國制造業正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換軌”,人工智能面臨和擁有巨大的市場和潛力。面對龐大的市場體量,各大企業當然不愿錯失機會,正紛紛加緊布局。當然,企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也不少,高端人才的稀缺就是主要問題之一。
市場潛力巨大
我國人工智能市場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其中機器人已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表示,長期以來,讓機器更加智能、最大限度地解放人類勞動,一直是推動全球技術進步和產業創新的不竭動力,自1956年科學家首次提出人工智能以來,經過60多年的探索發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有潛力、最具活力、最富想象力的科技產業領域。
據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區域規劃部副處長于明介紹,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主要集聚區為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六大區域。這些地區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產業鼓勵政策,力爭成立百億級規模的產業基金、千億級規模的產業集群以及未來的特色產業聚集區。
在地方大力布局之下,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猛。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人工智能投資金額再創新高,達10.3億美元。業內預計,2016年至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年均增長50%;2020年人工智能市場全球占比將達到7.6%。機器人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市場規模或將迅速發展至萬億級。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表示,目前,我國智能產業的產值,僅占GDP總值的萬分之1.8,要達到2020年核心智能產業總產值(1500億元)的目標,也就意味著,未來三年人工智能產業要有10倍以上增長。我國智能產業的現狀,可以說還處在孕育的階段,產業的爆發期還遠遠沒到來。
企業紛紛布局
事實上,人工智能領域的實踐者們已經紛紛布局。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在會上表示,未來5年,京東將把其800個物流中心逐步改造成無人倉;大力發展配送機器人,讓今天在大街上冒著酷暑嚴寒給大家送貨的快遞小哥,能夠在辦公室里通過監控機器人完成工作。
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祎透露,目前360已經組建了“安全大腦”,這個“安全大腦”由分布在全國近百個城市的10萬多臺安全服務器構成,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網絡安全大數據,總量超過2EB(計算機存儲單位),硬盤連起來可以鋪滿2個足球場。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則提到,伊利正聯手電商平臺,打造協同倉、區塊鏈產品追溯及線下無人超市創新實踐,實現傳統企業與新零售的融合發展。他表示,伊利以創新為重要發展戰略,始終站在行業發展的前沿,以對“智慧乳業”的探索引領中國乳業發展,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積累經驗。
培養高端人才是關鍵
發展人工智能需要人才,縱觀目前國內的人工智能教育,仍有諸多瓶頸待突破。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按照該計劃,國家將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同時,已有近20個省(區、市)出臺了扶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國內還未開設專門的“人工智能”學科專業,這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培養適應和引領時代發展的未來人才,南開大學近日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今年初,南京大學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主要是由于目前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
與此同時,天津在本次會議期間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加強學科建設,支持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有條件的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學院或研究院,鼓勵高校自主設置人工智能學科方向,突出特色、錯位發展。鼓勵拓寬人工智能專業教育內容,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抓緊培養一批緊缺的跨學科、復合型、高學歷、高專業度人才。
加快人才的培養,將為人工智能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保障。隨著一系列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的政策相繼發布,一方面促進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吸引國際頂尖人才來華發展。(記者 齊天寶)
轉自:中國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