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多式聯運發展進入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8-07-11





      多式聯運作為我國推進物流業降本增效和物流供給側改革的“重頭戲”,相關政策文件密集出臺,多式聯運運行質量提升,綜合效益初步顯現,中國的多式聯運發展正進入蓬勃發展的大好時期。


      然而這出“重頭戲”開幕至今,為交通運輸業帶來了哪些變化?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哪些熱點難點問題急需解決?


      近日,記者采訪了部分示范企業和相關業內專家來一探究竟。


      鐵水聯運:港口發展新的增長點


      6月26日,記者在青島港黃島前灣港區看到,滿載標準集裝箱的巨輪駛向碼頭岸線,幾艘拖輪將其頂到岸邊。紅色的橋吊把五顏六色的集裝箱從貨輪上卸到各色拖車上,然后換裝到火車上運走……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焦廣軍告訴記者,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天都能看到。


      2016年,青島“一帶一路”跨境集裝箱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入選國家示范項目,由此,青島港集裝箱海鐵聯運業務迅猛發展,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位,增幅也名列前茅。2015年,青島港海鐵聯運量為30.2萬個標準集裝箱,預計今年將突破100萬個標準集裝箱。


      “從青島過境班列的開通大大減少了物流時間,比如青島至俄羅斯和東歐地區的物流時間由原來海上運輸的近1個月壓縮至12—18天。”焦廣軍表示,國際班列運輸是雙向的。青島港正成為一些內陸國家的“出海口”。比如,哈薩克斯坦向東南亞出口的鉻礦就是從中國過境,從青島港出海。目前青島港已開通多式聯運集裝箱班列線路37條,其中有5條是過境班列線路,覆蓋山東,輻射黃河沿岸,直達中亞,基本形成了橫貫東西的海鐵聯運物流大通道。


      據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聯運分會調研發現,近年來,隨著我國鐵水聯運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支持政策的推出以及企業的不斷實踐,各港口對鐵水聯運的認知更加深刻,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內陸港與沿海港口連接更加緊密,鐵水聯運已經成為港口發展新的增長點。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港口完成集裝箱鐵水聯運量348萬TEU,其中營口港、青島港集裝箱鐵水聯運量超過70萬TEU,寧波舟山港、青島港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增速超過60%。


      2017年以來,長江沿線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25%以上。重慶果園港“前港后園”和鐵水聯運功能基本形成,2017年鐵水聯運量完成51685TEU,同比增長61.34%。萬州港完成鐵水聯運量3.67萬TEU,同比增長14.6%。


      據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專家分析判斷,未來港口在“一帶一路”中的樞紐功能將進一步增強,經沿海港口轉乘火車的過境運輸需求將繼續提升,預計大連、營口、連云港、天津、青島等港口的跨境海鐵轉運發展勢頭看好。


      中歐班列:國際陸路運輸的“中國方案”


      6月26日,在青島海關監管下,滿載汽車配件、輪胎、棕櫚油等貨物的中亞班列緩緩駛出青島膠州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10天左右,這批貨物就會到達目的地——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


      “中亞班列讓我們和這些國家貿易往來非常便利。”山東路橋國際貨運代理公司業務員曲強告訴記者,中亞班列開通以來,趟趟爆滿,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來監管中心辦理多式聯運業務。


      近年來部分沿海港口城市相繼布局中歐班列業務,其中“遼滿歐”線近兩三年快速發展,海鐵轉運特點鮮明。依托大連、營口港的航線網絡,“遼滿歐”線快速發展,2017年集裝箱運輸量達5.6萬TEU,占滿洲里口岸集裝箱運輸量比例為30.8%。


      除了沿海城市,內陸節點城市在中歐班列的發展中也取得不少成績。近日重慶口岸傳出捷報,截至今年5月1日,中歐班列(重慶)已成為中歐班列中開行數量最多、運輸貨值最大、輻射范圍最廣、帶動產業最強的班列(去程1178班,回程647班),占全國中歐班列開行總數的四分之一。中歐班列(重慶)進出口總貨值累計超過200億美元。其中2017年進出口總貨值約50億美元,占全國中歐班列的35%。


      在“一帶一路”倡議、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下,為“新生代”中歐班列、國際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業務提供了新機遇。2017年中歐班列發展步入爆發式增長,全程運行時間從初期的20天以上逐步縮短至12—14天;運行成本不斷降低,整體運輸費用較開行初期下降約40%。中蒙俄通道、中國到東盟通道、中國到南亞通道逐步形成,長江黃金水道聯通中歐班列、聯通鐵水聯運通道的新市場、新模式逐步形成。中歐班列正在成為新時代亞歐國際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際陸路運輸的“中國方案”。


      今年4月,中國鐵路總公司對外公布,中歐班列2011年全年開行僅17列,2017年開始飛速增長,以3271列的開行量超過此前五年總和,增長40倍。而到了今年3月之時,中歐班列已經累計開行突破了7600列,國內開行線路達到61條,覆蓋國內城市已經達到45個,到達歐洲13個國家41個城市。


      多式聯運:交通物流新動能


      為何近兩年我國多式聯運發展這么蓬勃?“主要是整個國家經濟發展背景的變化,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的轉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調整貨運本身的格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認為,國際經貿格局的調整,“一帶一路”核心部分是陸路的經濟貿易聯系的建立,而多式聯運在陸路開放過程中的前景和發展空間會被打開。與此同時,當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總體已經形成,使得多式聯運發揮效率和效力都具備了相應條件。


      去年,交通運輸部對外發布,第一批16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累計開通示范線路140余條,參加聯運的企業700余家,完成集裝箱多式聯運運量超過60萬標箱,降低能耗約40萬噸標準煤,降低社會物流成本超過55億元,綜合效益初步顯現。隨著2017年11月第二批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項目30個進入實施階段,后續效益將更加顯現,那么我國多式聯運未來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趨勢向何方呢?


      “我國目前多式聯運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仍存在思想認識不到位、基礎設施銜接不夠、技術裝備水平落后、信息服務能力不足、法規建設和市場化改革滯后、多式聯運經營主體嚴重不足、體制機制還沒有完全理順等問題。”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表示,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升多式聯運服務品質、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為核心,著力促進“四化建設”,即基礎設施無縫化銜接、運輸裝備標準化升級、信息資源交互化共享、市場主體多元化培育、聯運模式多樣化創新,加快構建便捷經濟、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低碳的多式聯運體系。


      “未來多式聯運的發展既需要具備‘軟實力’,也要注重運輸裝備標準化、設施銜接無縫化、樞紐場站專業化等這些‘硬條件’的打造。”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譚小平指出,改善設施和裝備的硬條件是推進多式聯運發展的基礎前提。同時,應加強統籌、超前謀劃,避免新的建設造成新的阻隔和浪費;設施、裝備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攻關,尤其是裝備的問題,高度重視構建起多式聯運這個領域里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技術體系。


      “在多式聯運上升到國家戰略的新形勢下,只有豐富多式聯運的裝備技術,才能促進中國多式聯運的競爭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興洲認為,多式聯運帶有天然的供應鏈發展基因。在未來多式聯運的發展中,需進一步運用現代供應鏈管理思維促進其發展,形成交通物流的新增長點、形成物流領域的新動能。


      “盡管中國物流業體量巨大,但多式聯運方面規劃研究不足,多式聯運本質認知不清,設施基礎薄弱,專用裝備的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滯后,跨區域運作的多式聯運服務方式缺乏適宜土壤,制約了多式聯運的發展。”中國交通運輸協會聯運分會、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認為,中國多式聯運面臨的一些矛盾雖有所緩解,但整體供需矛盾仍較為突出。她認為,多式聯運示范企業應在信息平臺、信息對接等方面積極探索,借助“互聯網+”戰略實施,將發揮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利用信息大數據實現價值挖掘,以數據驅動供應鏈,推進多式聯運跨越發展。多式聯運將不斷出現新模式、新業態,多式聯運呈現管理智能化、運營平臺化、過程透明化、服務智慧化的趨勢。(記者 楊瑾)


      轉自:中國水運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多式聯運迎來發展黃金機遇期 全國各地“動作”頻頻

      多式聯運迎來發展黃金機遇期 全國各地“動作”頻頻

      如今,發展多式聯運正迎來歷史機遇期,通過多式聯運提升整體的轉運效率、改變運輸策略、梳理運輸責任體系,多式聯運能夠解決目前運輸的結構性矛盾。
      2017-10-12
    • “十四五”推進多式聯運交通運輸領域確定發展重點

      “十四五”推進多式聯運交通運輸領域確定發展重點

      到2025年,多式聯運發展水平明顯提升,基本形成大宗貨物及集裝箱中長距離運輸以鐵路和水路為主的發展格局,全國鐵路和水路貨運量比2020年分別增長10%和12%左右,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以上。
      2022-01-15
    • 未來十年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將步入“黃金發展期”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日前發布的《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十年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已穩居全球第二大服務外包承接國,“中國服務”國家品牌初步樹立。未來十年,我國服務外包產業將步入“黃金發展期”。
      2017-04-24
    • 制造業實現開門紅 行業發展仍需多方出擊

      在整體經濟低迷的時期,制造業作為資產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重資產行業,在目前勞動力、原料以及物流等成本不斷增長的時期能取得如此增長,可以說是近兩年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多重政策共同形成的合力所帶...
      2017-04-27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