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市場要把幾千萬輛新車消費掉,少不了二手車的助力。”日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秘書長肖政三在該協會月度形勢發布會上分析指出,在目前低迷的市場前提下,“按照一個產業和一個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二手車市場應該由邊緣慢慢步入到舞臺中央,逐步體現其重要性。”
汽車市場兩種矛盾交織
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至今,存在兩種矛盾。高位投放的新車市場與5年以后積累形成的汽車購買力過程會有需求不足時期,產業發展與消費者的消費積累、購買欲望會產生一種矛盾,即供需矛盾。
這與消費者購買力、消費信心,尤其是現在中國的宏觀經濟及國內外的經濟形勢均呈下行態勢相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這組矛盾相對明顯,并可能會在今后一段時期中成為常態,也就是供大于求。
對此,肖政三指出,要想改變現狀,就要以市場為導向來決策生產計劃及產品投放,做好產品供給側的調整。對于經銷商來說,要做好在經銷服務上的供給側調整,進一步進行企業轉型升級,包括產品經營、品牌經營、業務經營;要認證分析,不能只著眼于新車,要圍繞著新車所延展出的二手車、汽車金融、汽車精品、維修等方面,把視野和經營線打造出來,不斷的尋找新的經營增長點和利潤增長點。只有做好市場供給,根據市場進行產品供給側方面的改變,新車市場才會呈健康態。“要以消費者的體驗,來評定自己的產品是否過關。”肖政三說道。肖政三指出,第二種矛盾是新車市場發展與二手車市場發展的不平衡。新車市場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年產量連續10年穩居世界第一,但中國市場的新車銷量與二手車銷量極為不相稱。
以美國為例,美國每年僅有1700萬輛的新車銷量,背后卻有4900萬二手車的交易在推動;1700萬輛新車銷量中,又有1000萬輛二手車置換在推動。再看中國市場,根據2018年3月公布的數字,中國二手車的數量為2.17億輛,基盤巨大,1~11月二手車交易量為1260萬輛,年交易量最多僅為1400萬輛。
肖政三認為,解決這個矛盾一定要提高二手車跟新車的關聯度。現在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二手車和新車關聯度大大提升。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是喜新厭舊,甚至有的產業政策制定也是先新車后二手車,在這樣的主導思想下,二手車就沒有辦法跑到“一”上去。
打破制約因素激活市場
據了解,現行的二手車政策滯后于新車市場的政策因素已經打破,政策層面已經明確提出,要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但即將到來的國六政策,可能會導致第二波類似于限遷的現象。盡管限遷從條文上已經破除,但要將市場確確實實擴大,還要有配套措施。
肖政三認為,現行的二手車稅制的增收政策不符合時局發展的要求,應該適時進行調整,這既是行業的呼聲,也是產業發展的需要。2009年,國務院為應對金融危機,出臺了十大調整振興規劃,其中第一條就是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點要對二手車稅收進行調整。一旦對二手車稅收進行調整,具有極強實力的二手車經銷商將會進入市場,使二手車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只要有實力的二手車經營主體在很短很快的時間里面成長發展起來,二手車的交易規模就會擴大,二手車的交易度和集中度才會進一步的提高,才會改變市場很大但是交易碎片化的現狀。現行二手車的增值稅收調整迫于眉睫,為二手車市場引來更高、更強、更完善的、服務更有保障的經營群體。
市場在關注二手車的同時,還要關注二手車交易過程之中的商品屬性,車輛管理部門要做出相應的變革,采取一些措施來增加交易的靈活性,減少交易過程中層層過戶車車過戶的繁瑣性,將流通過程中的二手車現有的財產屬性轉變為真正的商品屬性。
在國家創造條件的同時,自身也要做好,目前很多二手車經銷商的實力有限,導致交易受限,抗風險能力及對消費者的保障能力也受限,因而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把二手車交易規范化,必須重塑經銷商的形象:誠信、自律、交易透明,這是先決要素。然后才是有多大的銷售場所,有多好的服務,這是輔助條件。要把硬軟件和自身建設好,才可以贏得消費者的對二手車消費的認可,將銷售欲望投放到二手車上來。要讓消費者像消費新車一樣的放心的消費二手車。
肖政三指出,二手車市場發展到如今,其經營者、經營企業也進入到轉型升級的關口。尤其是2018年7月1日進口汽車關稅的調整,進口汽車價格隨之下調,這是一個多米諾效應,進口汽車價格下調,合資品牌下調,國產自主品牌下調,最終導致二手車的價格下調。從價格上來說,消費者更趨向于買新車。在前幾年二手車資源還處于賣方市場的時候,大家還有錢賺。
如今價格調整,很多的企業,尤其是小規模的企業,必須把自己武裝好,進行轉型。做好幾大要素:誠信、自律、提高服務質量,把企業生存的要素完善,并在此基礎上提升自己的服務能力。只有二手車和新車有所互動,這組矛盾才可以解決。把二手車市場做大做好,新車市場才有希望,整個汽車市場才有希望。加強二者的互動,這是行業的愿望,也是中國汽車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習記者 沈新竹)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