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平臺經濟已達2.39萬億美元 展現出較強抗“疫”能力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6-03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最新發布的《平臺經濟與競爭政策觀察(2020)》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數字平臺開創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體現出較強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下行趨勢。


      報告稱,截至2020年4月12日,相比2019年底,全國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數量減少了5家,但總市值仍有2.39萬億美元,較去年底略有上升,表現出較好的抗外部沖擊能力。從行業領域看,疫情期間,在線購物、視頻直播、遠程會議、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諸多領域都實現逆市增長,特別是直播帶貨等已經成為疫情下企業自救的重要途徑,但在線上線下融合較深的旅游、出行、少兒培訓等領域,線下經濟的重創也對線上業務造成了較大沖擊。總體而言,經歷此次疫情,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將成事關企業存亡的重要能力。


      同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眾多數字平臺企業依托其技術優勢和數據資源,推動新模式新業態創新,提供豐富在線服務,不僅成為全球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而且成為新形勢下穩經濟增長和保居民就業的重要動能。


      報告分析,過去5年是我國平臺經濟大規模發展的時期。截至2019年底,我國市場價值超1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企業達193家,比2015年增加了126家;市場價值總額達2.35萬億美元,較2015年底增長了近200%,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31.1%。


      報告稱,一方面,中小型數字平臺在不斷涌現。2019年市場價值在100億美元以下10億美元以上的平臺數量比2015年增加了108家,數量增長了近2倍,市場價值增長了151.9%。另一方面,中小型平臺也在不斷成長。與2015年相比,到2019年共有18家平臺加入到了100億美元以上的行列,數量增長了1.5倍,市場價值增長了204.3%。


      報告進一步分析,我國平臺經濟在不同領域的發展表現出顯著差異。首先,從市值占比看,排在第一梯隊的是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是平臺經濟占主導性的兩類行業領域;其次是金融科技和數字媒體,是近年來平臺經濟成長最快的領域,尤其對金融交易和支付場景的變革,以及內容創造和創新等方面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其次,從平臺企業數量看,電子商務、金融科技、數字媒體、本地生活等領域是目前平臺數量較多,發展較為活躍的領域。再者,從發展趨勢看,金融科技、數字媒體、本地生活、企業服務領域呈現出平臺企業數量和在平臺經濟中價值占比雙增加的趨勢,代表了平臺經濟發展的新興力量。


      從全球來看,報告介紹,2019年,全球平臺經濟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全球市場價值超100億美元的數字平臺企業達74家,價值總額達8.9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41.8%;美國和中國分別以35家和30家的數量絕對引領,但規模差距明顯,美國仍有較大領先優勢。


      報告分析,平臺經濟在為全球發展注入巨大活力的同時,由其引發的競爭爭議也持續發酵。特別是針對谷歌、臉書、亞馬遜、蘋果等數字巨頭的反壟斷調查此起彼伏,如何重新理解數字市場,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競爭秩序成為各國競爭政策改革的重要方向。報告認為,準確把握全球數字平臺競爭政策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保障平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對研究平臺經濟發展、完善平臺政策體系具有重大實踐意義。


      轉自:中國金融信息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