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暖:民生答卷用心用情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3-05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幼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既是百姓期盼,也是民生工作的努力方向。過去一年,一系列民生實事落地見效,推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


      2023年,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實現新突破,“應保盡保、應救盡救”理念轉化為一次次具體行動。困境兒童的基本生活、教育成長、心理健康得到關愛,大量低保邊緣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被單獨納入低保,離家在外的臨時遇困人員得到保障和救助。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常態化救助幫扶、專項救助措施層層遞進,梯度救助格局讓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準、更有溫度。


      民生保障工作進一步提質增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平穩推進,更大力度支持基金困難省份養老金發放,互助共濟和再分配功能進一步強化。伴隨著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穩步推進,人民群眾保障水平得到提升,各地相繼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4個行業試點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騎手、網約車司機多了一份安全保障;困難群體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繼續推進,17.2萬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全部加入基本養老保險行列。


      過去一年,從中央到地方,穩就業促創業政策密集出臺。“職等你來 就業同行”等就業服務活動高頻開展,“技能中國”行動大規模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知識更新工程促進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創新求變,靈活寬松的評級機制打破人才成長“天花板”,一大批高層次、創新型、緊缺型人才脫穎而出,營造出人盡其才、各展其能的人才生態環境。


      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明亮的教室里,四川甘孜州康定中學的高一學生與300公里外的成都七中學生同上一節數學課。“從2000年起,成都七中通過一條條網線,讓優質教育資源不受時空等條件限制,成功輸送到貧困地區、革命老區。”成都市第七中學數學教師夏雪介紹。


      地處西部地區的寧夏,曾經面臨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教育發展不平衡、區域城鄉校際差距較大等突出問題。如今,全面融入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的寧夏匯聚了數字資源5400多萬件,開放數據接口500多個,形成國家、自治區、市、縣、校五級貫通,各類應用協同服務的平臺體系,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上一所好學校”。


      數字化正在逐漸消弭城鄉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近年來,我國教育數字化呈蓬勃發展態勢,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發布一系列教育數字化標準規范,慕課建設和應用規模居世界首位……截至去年底,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累計注冊用戶突破1億,瀏覽量超376億次,訪客量達25億人次,教育數字化成為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


      2023年先后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關于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均指向一個清晰的目標:以數字化賦能基礎教育,打破地域限制、縮小校際差別、實現教育的公益普惠與優質均衡。


      智能技術融入課堂,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在上海盧灣高級中學的元宇宙課堂,戴上VR眼鏡,就能“走進”化工廠,沉浸式感受純堿制作過程。配合屏幕上呈現的“聯合制堿法”具體步驟,學生們可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知識的運用。


      作為全國首個“教育數字化轉型試點區”,上海建設了30所數字化轉型賦能示范校和200余所信息化應用標桿培育校,運用元宇宙、AI等先進技術,打造虛擬仿真學習空間和數字化學習空間,為教師教研能力提升和學生個性化、多元化學習與健康成長賦能。


      高等教育階段,海量優質課程流動范圍擴大。據統計,“慕課西部行計劃”實施10年來,面向西部所有高校提供了19萬門以上的慕課和定制化課程,幫助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達到446萬門次以上,服務西部高校學生5.4億人次,對西部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大支持。


      減輕百姓用藥負擔


      家住甘肅臨夏的果果收到了好消息——他在海南博鰲樂城緊急臨床使用的罕見病藥物替度格魯肽近日正式在國內獲批。果果在2歲時被確診罕見病短腸綜合征,需要終生靜脈輸注以維持營養需求。


      2022年11月,全球首個也是唯一一款批準用于短腸綜合征的創新藥替度格魯肽在上海進博會期間展出。得益于海南“先行先試”政策,僅6個月后,4歲的果果就在博鰲用上了該藥品。僅9個月后,替度格魯肽就正式在國內獲批,這意味著今后使用這種藥物不必再專門跑海南,治療負擔將進一步減輕。


      替度格魯肽以加速度獲得緊急臨床使用和國家藥監局批準,體現了國家在提高醫療資源可及性、減輕患者用藥負擔方面所做的努力。


      近年來,我國有序推進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持續優化審評審批流程,僅去年上半年就有24個創新藥獲批上市,進一步滿足群眾健康需要。“目前,在所有藥品上市申請中,罕見病新藥的審評審批時限是最短的。”國家藥監局副局長黃果表示,國家藥監局建立了專門通道,在審評審批環節,對包括罕見病用藥在內的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實行單獨排隊、鼓勵申報、加快審評。


      為進一步降低藥品價格,我國持續推進國家藥品集采、開展國家藥品價格談判、動態調整國家醫保目錄,進一步減輕百姓用藥負擔。截至目前,國家醫保局共開展了9批國家組織藥品集采,覆蓋374種藥品,涵蓋抗感染、心腦血管疾病等常見病、慢性病用藥,平均降價超50%。


      近日,2023年版國家醫保目錄正式落地實施,經過6輪調整,國家醫保局已經累計將744個藥品新增進入醫保藥品目錄,其中談判新增446個,覆蓋目錄全部31個治療領域。疊加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因素,預計未來2年將為患者減負超400億元。(記者 李丹 敖蓉 吳佳佳)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