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說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穩”與“進” 民生愿景變幸福實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19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了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第五篇,報告中指出,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我國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持續增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商貿流通行業單位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23年末,我國批發和零售業法人單位超過1000萬個,約為1952年的77倍,1953—2023 年年均增速超過6%;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單位超過70萬個,約為1952年的724倍,年均增速超過9%。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195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77億元,至2023年增加到47萬億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長11%,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經濟發展方式優化轉變,與消費緊密相關的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明顯增強。1979—2023年,按不變價計算的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9.6%、9.8%,兩個行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6.6%提升至2023年的11.4%。


      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持續增強,1978年,我國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8.7%。到2023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長為82.5%,消費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我國消費市場區域協調性不斷增強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中指出,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城帶鄉、城鄉融合的流通發展機制不斷完善,消費市場區域協調性不斷增強。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城鎮消費市場穩步增長。2023年,城鎮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0.7萬億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長12.1%;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由1952年的45.4%提高至2023年的86.4%。


      鄉村市場活力有效激發,2023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6.4萬億元,1953—2023年年均增長8.9%。


      鄉村市場供給不斷優化,截至2023年底,全國建成1267個縣級公共寄遞配送中心,全國95%以上的建制村實現快遞服務覆蓋。


      消費市場發展平衡性不斷提升,2023年,我國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消費品零售額分別為23.8萬億元、11.5萬億元、9.8萬億元和2萬億元,1979—2023年年均分別增長14.1%、13.6%、13.5%和10.6%。


      消費結構逐步優化 居民消費升級態勢明顯


      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還指出,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逐步轉向追求質的提升,消費需求日益多元,消費升級態勢日趨明顯。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商品結構持續優化調整,2023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8%,比1978年的63.9%下降34.1個百分點,糧油、服裝、日用品等商品消費占比明顯降低。家電等耐用品消費較快增長,2023年末,居民平均每百戶擁有的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數量由1981年的0.6臺、0.2臺和6.3臺增長到107.8臺、103.4臺和98.2臺。


      升級類消費快速增長,2023年,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類值中,化妝品類、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分別為4142億元、6814億元和1186億元,分別是2001年的26.9倍、93.6倍和21.1倍。


      消費需求向多元化拓展,旅游消費、文化娛樂消費需求旺盛。2023年,國內出游人數達到48.9億人次,1995—2023年年均增長8%;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4.9萬億元,1995—2023年年均增長14.3%。2023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549億元,比1991年增長20倍以上,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460億元、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


      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糧食安全保障有力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新中國75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糧食生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糧食產量僅2000多億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實施,糧食產量接連跨上新臺階。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生產開創新局面。2015年糧食產量突破13000億斤,此后連續9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2023年糧食產量達到13908億斤,比1949年增長5.1倍;人均糧食產量493公斤,連續多年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從追求數量為主的粗放式生產方式逐步向質效并重轉變,2023年,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8%,農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截至2023年,全國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達到了7.5萬個。逐步構建從原糧到成品、產區到銷區、田間到餐桌的“大糧食”“大產業”“大流通”格局。


      截至去年底 我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10億畝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以農田水利為重點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統籌推進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區建設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以上。2023年我國耕地灌溉面積10.75億畝,比1952年增長2.6倍,累計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5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僅18.4萬千瓦,拖拉機不到2000臺,聯合收割機僅284臺。到2022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1億千瓦,拖拉機總數達到2144.1萬臺,聯合收割機總數達到173.1萬臺。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3%,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玉米、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0%,農業生產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轉型升級。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健全。2023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63.2%,比2012年提升8.7個百分點,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央視網)


      專業上新“新”在哪?透露出怎樣的人才培養新動向?


      2024年09月13日 08:51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手機看新聞][字號 大 中 小][打印本稿]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學科專業是高等教育體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平臺。今年,24種新專業正式納入2024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它們前沿色彩、跨學科色彩強烈,交叉融合特色明顯。


      又到9月開學季,新專業迎來了第一批新生。這些新專業學什么內容?專業動態調整的依據是什么?又透露出什么樣的人才培養新動向呢?


      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深入推進,陸續新設了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也有序淘汰了一批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據統計,今年高校的專業增設、撤銷、調整共涉及3389個專業布點,數量為歷年之最。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按照教育部整體的部署,從2023年到2025年,我們對高校的學科專業布點要優化20%左右。這一次優化調整是從以前追求規模發展、數量發展轉向重視質量和特色發展,這是優化學科專業一個非常重要的導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指出,要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著眼提高創新能力,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


      這些都透露出我國人才培養的新動向。目前我國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主要依據之一,就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我們現在面臨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的時代使命和要求,要做到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終就要落到學科和專業。在這方面就要優化學校的學科專業布局,提出了要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的發展,新不是新瓶裝舊酒的新,而是內涵質量的新。接下來是要走學科專業的內涵發展之路,來提高人才制度培養質量。”


      此次高校新增專業有不少是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而設。華南理工大學“智能海洋裝備”專業是今年新增的專業之一,校方介紹,該專業積極響應國家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需求,是為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滿足海洋工程領域對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的迫切需求而設立的新工科專業。9月開學季,這一新專業迎來了首批20名本科生。


      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8.9%,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校方認為,廣東是海洋大省,制造業產業鏈健全,未來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非常可觀。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新增的24個專業中,有12個是工學類專業,占比50%,且大多數屬于交叉學科,如智能海洋裝備、交叉工程、電子信息材料、軟物質科學與工程等,這和國家在學科專業布局上的調整方向高度一致。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在優化學科專業的時候要新增包括理科、工科、醫科方面的專業,這就是為什么新增專業中工科居多的最重要原因;另外從學科發展來看,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一定是需要學科交叉、學科融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華南理工大學“智能海洋裝備”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體現了海洋工程、機械工程、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處理、軟件設計等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屬于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西南交通大學“大功率半導體科學與工程”專業也屬于此次新增的工學類交叉學科之一。大功率半導體能承受高電壓和大電流,在新能源、航空航天、高速鐵路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西南交通大學在電氣領域有深厚的底蘊,新專業是一門融合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自動化、微電子科學、固體與半導體物理、材料科學等多學科的新興交叉專業。


      在9月開學后的一堂VR微電子工藝實訓課上,新生們就沉浸式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從“真實問題”出發。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重現集成電路制造產線場景,同學們能在校園內就體驗到真實工廠的環境,了解工藝流程,提升對集成電路產線的認識。


      專家表示,除了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專業調整的第二個依據,是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近些年社會上出現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催生了很多新職業,這些對高校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


      在此次新增的24個新專業中,如咖啡科學與工程、健康科學與技術、馬術運動與管理、漢學與中國學、應用中文等,就屬于為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而新設的專業。其中,漢學與中國學是北京語言大學今年新增的面向國際學生招生的四年制本科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國際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今年9月,該專業第一批國際學生已經開始進入到專業課的學習中。


      此次北京語言大學新增的另一個專業應用中文將從2025年開始招生。負責人表示,學院將聘請管理學、法學、醫學等學科專家為學生授課,重點培養“中文+”創新復合型人才。


      北京語言大學應用中文學院院長蘇英霞:“應用中文教學的創新之處是具有鮮明的中文+融合性、應用性的特色,重視實踐教學。根據應用中文專業所設的四個培養方向,商務中文方向、文旅方向、科技中文方向、中小學學科中文方向,有針對性地面向相關領域、中外交流合作較為廣泛的國家和地區招生。”


      近年來,北京語言大學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不但在今年新設了包括應用中文和漢學與中國學兩個新專業在內的7個專業,還聯合其他高校打造了4個面向國內學生招生的“語言+專業”的聯合培養實驗班項目。


      專業調整的第三個依據,是高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專家認為,專業調整是一個動態過程,應不斷增強前瞻性、精準性。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區域發展急需和自身辦學定位、辦學條件等,提前謀劃增設專業;做“減法”要避免在學科專業設置時缺乏科學審慎規劃、片面追求“大而全”等問題,高校需要在不同賽道上辦出水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高校要轉變觀念,不能夠認為自己一個專業能夠長期辦下去,一定要多了解市場需求,了解就業市場、勞動力市場,還有用人機構的需求,不能關起門來辦學;第二個方面,對于學校內設置的專業要及時做質量評估,很多學校開設的專業之所以就業難,是因為不同學校的質量差別很大。當自己的質量在同行業、同類型的專業中是處于平均線以下的時候,就要盡可能地謹慎招生,盡可能采取措施去調整。”


      針對目前專業動態調整帶來的變化,專家建議,高校在進行招生工作時應加強對新增專業的解讀宣講,及時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和家長更好了解新增專業;對于學生和家長來說,選擇專業時不要跟風追逐熱門,要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做出理性的選擇。


      新征程上,堅持以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導向,加快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才能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