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動真碰硬”——國新辦介紹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最新進展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5-27





      “各領域的查糾積極推進,行政罰款數額總體呈下降趨勢,亂檢查得到有效遏制。”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司法部副部長胡衛列介紹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開展情況時,透露了上述趨勢。


      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3月以來,專項行動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開。司法部統籌組織政府系統的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各地區、各部門高度重視,同題共答,扎實推進。


      胡衛列介紹,此次專項行動目標明確,聚焦糾治企業反映強烈的四類突出問題“動真碰硬”——


      一是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問題;


      二是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行為;


      三是執法標準不一致,要求不統一,加重企業負擔的行為;


      四是濫用職權、徇私枉法、該罰不罰、“吃拿卡要”、粗暴執法等違反執法規范要求的行為。


      同時,專項行動明確重點領域——


      食品藥品、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城市管理、交通運輸等行政執法事項多、工作量大、與企業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關系密切的領域,是糾治的重點。


      據介紹,目前各地區、各部門正梳理形成問題清單,進行自查自糾。截至5月21日,共匯集各地區各部門問題線索6232條,督促辦理5246條。整治問題涉案金額3.35億元,為企業挽回損失9881.35萬元。


      治理涉企亂收費是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的重要舉措。專項行動如何聚焦企業核心關切,助其輕裝上陣?


      市場監管總局市場稽查專員嵇小靈介紹,通過持續深化專項行動,嚴查政府部門及下屬單位擅自設立收費項目、超標準收費、轉嫁審批成本等違規行為;強化陸路、海運口岸等交通物流領域收費監管;對水電氣暖等行業收費問題開展“回頭看”,確保整改徹底。


      “對不合規收費項目,應廢盡廢、應調盡調。”嵇小靈表示,將加快涉企收費監測平臺建設,發揮監測點數據采集優勢,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問題。加快出臺《涉企收費違法違規行為處理辦法》,以制度剛性震懾違規收費。


      安全生產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不容一絲一毫馬虎。


      應急管理部安全生產執法和工貿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楊智慧表示,通過完善分類分級檢查制度,規定執法頻次上限,推行7項“輕微首違不罰”措施等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減少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干擾。


      “對于嚴重違法行為,特別是主觀故意違法行為,依法采取聯合懲戒、移送司法機關等措施,‘一案雙罰’既處罰涉事企業,也處罰企業主要負責人。”楊智慧提到,企業主要負責人要發揮好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作用,推動安全生產由“他律”向“自律”轉化。對重大事故隱患不排查、不整改、不報告的,一旦被監管部門發現,將精準倒查責任。


      涉企行政檢查是行政執法主體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重要方式,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溫度”。


      司法部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局局長劉波介紹,“嚴格依法依規”是專項行動堅持的重要原則。尤其對食品藥品安全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必須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很多地方在積極探索柔性執法方式,優化執法理念,堅持執法和服務相結合。一些地方出臺了免罰或者不罰清單,或對主動自查自糾的輕微違法企業,開通了免罰清單綠色通道。”劉波表示,實踐中的這些探索,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禁止利用行政或者刑事手段違法干預經濟糾紛”“禁止為經濟利益等目的濫用職權實施異地執法”……


      5月20日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進一步明確涉企執法的基本原則和法律要求,為此次及今后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提供有力制度支撐和法治保障。


      “徒法不足以自行。從良法到善治,需要社會各方面特別是各個國家機關積極作為。”司法部立法二局局長姜杉表示,專項行動09:26:12的開展使法律要求進一步落實落細,切實依法保護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在內的各類經營主體合法權益,不斷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使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可以專心干事、安心經營、放心發展。


      以可感可及、實實在在的效果,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法治環境。


      胡衛列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加大對問題查糾整改的監督力度,對執法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件視情況進行重點督辦或者提級辦理;對糾治不力的地方,將通過約談、通報、曝光等方式,推動專項行動走深走實。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