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救助體系日益完善 低保對象5年少1500萬人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7-07-17





    制圖:沈亦伶
      困難家庭平時可領取低保金,患病時可獲得醫療救助,孩子上學可享受分類施保,遭遇特殊困難時還可申請臨時救助……5年來,針對困難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底線民生保障的頂層制度設計,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不斷加大財政投入。日益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讓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得到了及時幫扶。
     
      南京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林閩鋼認為,中國是近10年來全球社會救助改革成果最突出的國家,其體系建設速度之快,托底人數總量之多,對經濟和社會影響之大,為世人所矚目。
     
      低保、扶貧形成合力,精準認定兜底對象
     
      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是國家扶貧戰略的兩個重要支點。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6部門《關于做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加強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在政策銜接、對象銜接、標準銜接和管理銜接方面的重點任務,進一步完善了農村低保制度。
     
      截至目前,全國有扶貧任務的省份都出臺了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銜接的配套政策措施。
     
      河北省強化低保兜底保障能力,將各地農村低保標準提升至國家扶貧標準2952元/年以上。湖南省對政策性兜底對象進行精準認定,明確工作重點,給予特殊照顧。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平樂縣沙子鎮強化低保對象的動態管理,對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名單等基本情況進行核查,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低保,嚴格落實“按戶施保”,做到該進則進,該退則退。
     
      民政部、國務院扶貧辦根據中央要求,指導各地按照國家扶貧標準綜合確定農村低保的最低指導標準,使農村低保標準持續提高。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城鄉低保對象6066.7萬人(截至2011年底為7582.5萬人),其中農村低保對象4586.4萬人(截至2011年底為5305.7萬人),2016年全年支出城鄉低保資金1702.4億元(2011年為1327.6億元)。
     
      特困人員可自主選擇供養形式
     
      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是針對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建立的救助制度。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意見,明確了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對象范圍、內容、形式和標準。民政部制定了相關配套文件,印發了《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要求各地對現有農村五保對象、城市“三無”人員,以及其他符合救助供養條件的困難群眾開展一次全面摸底排查,將符合條件的全部納入救助供養。特困人員可自主選擇供養形式——在家分散供養或在當地的供養服務機構集中供養。
     
      近日,由湖南省醴陵市民政局牽頭實施,醴陵市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員年審暨護理等級評定工作在各鎮、街道展開,認定7732人,其中分散供養5568人,集中供養2164人。
     
      不久前,山東省萊州市土山鎮北孫家村孤兒孫佳慧收到了一份禮包——民政部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合開展的“孤兒保障大行動”項目匯來的重大疾病公益保險金。
     
      孫佳慧從小失去父母,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今年3月,她因病住院,讓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萊州市、鎮兩級民政部門迅速給予社會救助,并啟動“孤兒保障大行動”愛心保險理賠程序。鎮民政辦工作人員輾轉醫院、銀行等部門,代其辦理遞交申請材料。市民政局第一時間與北京“孤兒保障大行動”辦公室取得聯系,為其出具了申請理賠函。項目組審核后,將孫佳慧住院費用除去醫療保險報銷后的個人負擔費用全部納入保障范圍。
     
      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農村特困人員496.9萬人(截至2011年底,全國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551萬人,比2010年下降0.71%),其中集中供養139.1萬人,全年支出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236.4億元(2011年支出農村五保供養資金121.7億元)。
     
      受災了、上不起學、出了意外……都有救助渠道
     
      5年來,在推進受災人員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我國提出了諸多具體的政策措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修訂印發《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要求建立健全重特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確保受災人員基本生活。十八大以來,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共針對各種自然災害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107次,累計向災區下撥中央財政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434.26億元,調撥帳篷50多萬頂、棉衣被200多萬件(床)、折疊床20多萬張等中央救災物資。
     
      經國務院同意,財政部、教育部印發意見,從2016年秋季學期起,免除公辦普通高中農村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
     
      日前,湖北省天門市2017年春季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已全部發放到位,全市405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普通高中生獲得總額405萬元的資助。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分為一等助學金和二等助學金,分別按照每名學生每學期1250元、750元的標準發放,資助對象為普通高中具有正式學籍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受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
     
      民政部、國資委推進實施“同舟工程”,通過多種形式,部署、組織中央企業參與救急難工作。推動探索開展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專業力量服務,北京、山西、江蘇、安徽等地已出臺社會工作參與社會救助地方政策。
     
      湖北省英山縣民政局積極開展救急難工作,對因意外事件、突發事件、重大疾病、子女入學等導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難的群眾,給予救助。“這真是雪中送炭。”精準扶貧對象王金娥從金家鋪鎮民政辦領到2000元臨時救助金后,急忙趕到醫院為丈夫繳納了住院費用。(本報記者潘躍)
     


      轉自:人民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

      我國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救助制度不斷完善,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災害救助、醫療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業救助以及臨時救助為主體,以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制度體系。
      2019-02-17
    • 國務院: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已基本確立

      《國務院關于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助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推進社會救助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2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報告指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基本確立。
      2019-12-29
    • 升低保、助就醫、供就學、促就業 多地出臺社會救助新舉措

      升低保、助就醫、供就學、促就業 多地出臺社會救助新舉措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的兜底性、基礎性制度安排,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
      2020-09-04
    • 守住基本民生底線 實現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守住基本民生底線 實現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意見》。圍繞意見相關問題,民政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日前回答了記者提問。
      2020-09-06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