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近日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的意見》。
中華保險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認為,豐富險種、擴大保障范圍,能夠在此前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這類保險的功能,助力首臺(套)、首批次的創新開發和市場化推廣。
這些政策的實施預計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相關產業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并且保險補償政策的優化有助于促進科技企業的風險保障和管理需求,服務國家的科技自立自強和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
政策層面保險護航
多年來,首臺(套)保險業務為裝備產品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近年來,保險行業在承保、理賠等方面積極對接制造企業,支持了從國產大飛機項目到藍鯨一號平臺,從海上風電設備到國產超臨界發電機組等眾多制造業重大項目,成績顯著。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數據,自2015年我國推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至今,首臺(套)、首批次保險補償機制已經累計為全國各類重大技術裝備和全國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提供了近萬億元的風險保障。
而首臺(套)保險也為重大技術裝備的發展起到了護航的作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鎖凌燕表示,借助保險杠桿,用戶可以轉嫁使用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增強使用信心,企業也可以加快資金回籠進程。
多年來首臺(套)保險業務為裝備產品創新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多個省份用真金白銀讓企業得到了實在的優惠。
中信重工相關專家告訴記者,公司于2016年至2018年分別有兩臺出口設備投保了三年的首臺(套)保險,從中央財政獲得保費補貼。
記者查閱人保財險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綜合保險條款了解到,該保險險種是對于國內已實現技術突破、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機裝備、核心系統、關鍵零部件產品、新材料產品等科技創新產品提供的產品質量和責任保險,包括因質量缺陷造成的合同用戶企業更換或退貨風險,以及因質量缺陷造成合同用戶企業財產損失或發生人身傷亡風險。
一直在四川地區從事首臺(套)保險的保險從業人員丁擁萍告訴記者,多年來,首臺(套)保險補貼政策也在不斷完善,這次完善加入了多項內容。
各地都有相應具體措施推出支持首臺(套)保險的補貼政策,一般具備首臺(套)產品資質的企業都會申請。因此,她說,“如果當地有相關的補貼政策就不要錯過,要按照政策積極地去申請。”
記者也從四川保監局了解到,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不同于傳統的“誰投保誰受益”保險補償模式,而是采取“生產方投保,購買方受益”的創新做法,可以有力增強購買方信心,降低用戶風險,從而加快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的推廣和應用。
記者從一家投保企業了解到,該保險補貼的資金達到了投保保費的一半,為企業的首臺(套)開發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重慶作為國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的試點城市之一,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實施以來也產生了積極效果。
記者了解到,國家電投遠達環保是工業煙氣綜合治理領軍企業之一,通過與某保險公司簽訂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協議,對“煙氣超低排放改造裝備”進行投保后,企業將新技術、新裝備推向市場的底氣更足了,并不斷推動后續創新研發。
重慶市經信委裝備處負責人表示,企業是創新的“第一動力”,然而在產品研發中,由于前期企業投入研發成本高、周期長,而創新成果市場化轉換較慢,出現虧損風險較大,企業創新動力會隨之減弱,而保險的加入為企業減小了壓力。
記者發現,近年來,保險行業在承保、理賠等方面積極對接制造企業,支持了從國產大飛機項目到藍鯨一號平臺,從海上風電設備到國產超臨界發電機組等眾多制造業重大項目,成績顯著。
多方位助力產品創新
政策修訂旨在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政策中明確了保險險種的創新,由單一險種模式調整為多險種模式,以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更廣泛的風險保障。同時,建立了市場化差異化的動態調整機制,允許生產制造單位在國家確定的保費補助資金額度內,自主決定裝備、新材料產品投保的數量、年限和險種。
“此次政策的修訂重點在擴大保障范圍、優化保險費率、完善申報流程和調整概念內涵等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二司相關人員針對此次首臺套保險補貼相關修改政策表示,“旨在破解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進入市場初期的推廣應用難問題,同時培育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保險市場,推動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在總結前期政策實施經驗的基礎上,此次三部門進一步強化政策定位、優化政策設計、健全運行機制、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政策更好發揮作用。
那么此次保險補貼政策有哪些切實的修改和升級呢?據記者了解,政策中明確了保險險種的創新,由單一險種模式調整為多險種模式,以滿足用戶需求,提供更廣泛的風險保障。同時,建立了市場化差異化的動態調整機制,允許生產制造單位在國家確定的保費補助資金額度內,自主決定裝備、新材料產品投保的數量、年限和險種。
具體來看,《關于進一步完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保險補償政策的意見》重點在四個方面對首臺(套)、新材料保險補償機制進行創新。
該財政補貼采用“先審定資格、后投保、再申請資金”的方式。并且滿足重點產業鏈等相關要求的企業,可在自主投保后的下一年度提交保費補貼申請,符合相關要求的將由中央財政按照保費的80%給予投保單位補貼,具體支持范圍、補助額度和補貼比例后續會動態調整。該文件中提及,對于該險種,保險公司應按照“保本微利”與“精算平衡”原則,定期開展保險費率回溯和動態調整。
此外,在概念內涵方面,擴大支持數量及年限限制。考慮裝備、新材料產品成熟規律,針對首臺(套)裝備,將概念范圍拓展至“進入市場初期尚未形成競爭優勢的整機裝備、核心系統及關鍵零部件產品”,擴大支持數量和年限。針對首批次新材料,不再局限首年度購買使用,擴大支持產品數量,同時在政策框架下支持企業自主決定投保年限。
在保險險種方面,豐富險種供給滿足用戶需求。將保險險種由原有“綜合險”單一險種模式調整為多險種模式,豐富保險產品供給,擴大保險保障范圍,為首臺(套)、首批次提供寬范圍、多角度風險保障。支持生產制造單位根據裝備、新材料產品特性和實際需要自主選擇險種,提高政策的適用性和靈活性。
新材料發展迎來更多金融支持
此次修訂充分考慮近年來新材料產業的戰略性需求。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存在頂層設計、原始創新能力、產業投資、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問題。未來發展機遇挑戰并存,復合化、綠色化趨勢明顯。因此,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探索新賽道,無疑將對金融支持提出高要求。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至9月,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元,保持兩位數增長。截至2023年10月,我國新材料領域建立7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布局建設了35個新材料重點平臺,一批重大關鍵材料取得突破,涌現出高溫超導材料、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材料等一批前沿技術;新材料規上企業超過2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72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48家,同時培育形成了7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科創板作為我國的資本市場創新板塊,已經匯聚了超過80家新材料公司,這些公司在半導體關鍵材料、光伏材料、碳纖維、超導材料、動力電池材料、生物原料等多個關鍵領域有所布局。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企業,包括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亮眼,許多公司在2023年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雙位數增長,顯示出行業的強勁發展勢頭。截至2024年6月5日,A股、B股新材料概念共有314只。
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存在頂層設計、原始創新能力、產業投資、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問題。未來發展機遇挑戰并存,復合化、綠色化趨勢明顯。因此,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探索新賽道,無疑將對金融支持提出高要求。
對于此次修訂中對新材料保險補償機制進行創新的部分,是充分考慮到了近年來新材料產業的戰略性需求。
此前新材料首批次的鼓勵政策也一直備受重視,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21年版)》,在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覆蓋304個小類產品。2023年6月,工信部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實行動態調整,正開展新一輪指導目錄修訂工作。此次保險補貼也再次跟進。
“首臺首套重大技術裝備、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需要進一步完善保險補償機制試點政策。”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勝剛認為。
記者了解到,對于涉及此次首臺套補貼的政策,目前企業剛得到消息,大部分企業還沒有更多具體計劃,而更多企業則表示了期待。
今年上半年,湖南阿斯米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萬噸級鋰離子電池負極前驅體生產線正式啟動。該公司董事長侯擁和說:“我們現在做新材料專利技術推廣、設備研發,也想下場全面投產生產新材料產品,但這一產業對流動資金需求更大,我們必須根據融資情況來決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