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消費已成為創新最活躍、增長最迅猛、輻射最廣泛的經濟領域之一,對拉動內需、促進就業和引領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信息消費。今年5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信息消費工作。日前,國務院又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國發〔2017〕40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部署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提出了未來一段時期信息消費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政策措施。《指導意見》的出臺對于加快信息消費擴大升級、持續釋放發展活力和內需潛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信息消費發展進入新階段
信息消費的發展迅猛,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據統計,信息消費規模由2013年的2.2萬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3.9萬億元,年均增幅高達21%,為同期最終消費增速的2.4倍,占最終消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9.2%,對GDP增長貢獻達到0.26個百分點。信息產品從手機、電腦向數字家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智能網聯汽車等產品延伸,可穿戴設備、消費級無人機等新產品不斷涌現。信息服務從通信需求轉向應用服務和數字內容消費。移動互聯網、網絡支付等信息消費支撐要素日臻完善,帶動O2O生活服務、在線教育、在線醫療等新興消費市場快速成長。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有效釋放內需潛力、強化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
信息消費的形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演進升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滲透,信息消費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消費群體持續擴大,消費邊界快速拓展,消費模式深刻調整,分享經濟等新模式創新活躍,交通出行、旅游住宿、餐飲外賣等領域的新業態快速興起,消費體驗明顯改善。總體看,信息消費正從“信息的消費”轉向“信息+消費”,由線上為主的消費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形態轉變。
與此同時,信息消費發展還面臨有效供給創新不足、內需潛力仍未充分釋放、消費環境亟待優化等問題和挑戰,需要突破瓶頸,進一步充分釋放消費潛力,壯大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國務院印發了《指導意見》,將信息消費放在國家戰略層面進行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擴大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重視,是新時期加快信息消費發展的重大決策和行動綱領。
《指導意見》可用“一四二六”來概括文件的重點部署,即圍繞一條主線、聚焦四類領域、把握兩大抓手和做好六個保障。
二、圍繞“一條主線”,加快消費升級
《指導意見》圍繞深化網絡信息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圍繞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信息消費結構和供需結構變化出發,突出創新驅動發展,提升有效供給能力,加速激發市場活力;積極創造良好消費環境,夯實信息消費基礎;以信息消費升級帶動產業轉型,不斷釋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在此基礎上,《指導意見》提出了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指導思想方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積極拓展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擴大信息消費覆蓋面,加強和改進監管,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不斷釋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基本原則方面,堅持創新驅動,創造更多適應消費升級的有效供給,帶動多層次、個性化的信息消費發展;堅持需求拉動,推動信息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有效匹配、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良性互動;堅持協同聯動,營造“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的環境,形成政府、企業、消費者多方協同的良好發展格局。發展目標方面,《指導意見》圍繞信息消費總規模、帶動作用、信息基礎設施、生態體系、服務能力、消費環境等環節提出了2020年的發展目標。
三、聚焦“四大領域”,全面滿足需求
《指導意見》將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聚焦在生活類信息消費、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行業類信息消費及新型信息產品四大重點領域,著力拓展高品質消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信息消費需求。
在生活類領域,重點發展線上線下融合(O2O)服務、數字創意內容和服務、交通旅游服務等便民惠民新業態。在公共服務類領域,重點發展智慧健康、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及“互聯網+政務服務”。在行業類領域,面向垂直領域的電子商務平臺、支撐信息消費全過程的網絡支付、現代物流、供應鏈管理等支撐服務。在新型信息產品領域,大力推廣中高端移動通信終端、可穿戴設備、數字家庭等產品,創新發展虛擬現實、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等前沿產品。
四、把握“兩大抓手”,實現供需匹配
《指導意見》兼顧遠近目標,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加快突破發展瓶頸。一方面,從供給端著手,擴大有效供給,提供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以供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實現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另一方面,從需求端發力,擴大信息消費覆蓋面,讓更多人民群眾都能用得起、用得慣、用得好信息消費,共享技術發展成果。
在供給方面,增強供給能力,提升供給質量。一是增加信息產品有效供給。豐富數字家庭產品供給,大力發展高端智能終端。推動應用電子產品智能化升級,在交通、能源、農業等領域開展應用示范,提高產品品質。二是提升信息服務能力水平。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提高面向各行業的信息化綜合集成能力。三是豐富數字創意內容和服務,面向消費者個性化、多樣化服務需求,構建新型優質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四是鼓勵重點領域創新發展。推動在線開放教育資源平臺建設,豐富在線醫療服務內容,進一步擴大電子商務服務領域,打造農村電商、工業電商等平臺。
在需求方面,擴大消費覆蓋面,改進提升民生福祉。一是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擴大農村信息接入。促進光纖和4G網絡廣泛覆蓋,力爭2020年啟動5G商用,加快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應用,優化網絡布局。繼續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到2020年實現98%的行政村通光纖。二是加快信息終端普及和升級,提升國民消費技能。推廣面向細分人群的信息產品,促進信息終端普及。組織開展消費者信息技能提升工程,依托社會力量開展信息技能培訓。三是推動信息消費全過程成本下降,增強信息消費體驗。圍繞通信、物流、信貸、支付、售后服務等關鍵環節,全面提升效率、降低全過程成本。鼓勵地方和行業通過各種方式豐富消費者體驗,培養消費習慣。
五、夯實“六類保障”,營造良好環境
《指導意見》以優化信息消費環境為支撐,提出六項政策措施,創新制度體系,提高信用和安全水平,讓老百姓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保障信息消費良性發展。
在行業監管方面,要求堅持包容審慎監管,加強分類指導,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創新行業服務和管理方式,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要求健全用戶身份及網站認證服務等信任機制,構建面向信息消費的企業信用體系,加強信息消費全流程信用管理,營造公平誠信的信息消費市場環境。在個人信息和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全面規范個人信息采集、存儲、使用等行為,加大對竊取、販賣個人信息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網絡文化知識產權保護。在消費安全方面,要求加強網絡信息安全相關技術攻關,推進互聯網管理和網絡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支持第三方專業機構開展安全評估和認證,做好網絡購物等領域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在財稅支持方面,要求深入推進信息消費試點示范城市建設,鼓勵各地加大對信息消費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社會資本對信息消費領域的投入。在統計監測和評價方面,要求完善信息消費統計監測制度,進一步明確統計范圍,建立健全信息消費評價機制,研究建立并定期發布信息消費發展指數。(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