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日前印發了包括軌道交通、機器人、智能汽車等在內的9個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作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的實施細則,到2020年這些重點領域的關鍵技術產業化水平將大大提升,實現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圖片來源:互聯網)
據介紹,今年11月底,發改委發布了新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包括軌道交通裝備在內的9大重點產業未來將得到重點支持和提升,計劃到2020年,在這些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和知名品牌,創建一批國際公認的中國標準。
而此次公布的大重點領域技術產業化實施方案就是對三年行動計劃的一個細化。例如,在智能化汽車領域,計劃到2020年,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平臺基本建成并投入實質性運作,智能汽車自主可控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車用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瓦時/千克,高度集成式純電直驅動力系統實現產業化。
同時,北斗系統未來將能夠提供厘米級的高精度實時精密定位,并發在線服務能力達到汽車千萬輛級別,具備車輛行駛狀態、違規行為實時監控與告警能力。并由互聯網骨干企業組織建設軟件系統研制測試平臺,面向高級別智能駕駛技術應用提供軟硬件和系統級解決方案,車輛檢測準確率超過92%,單日模擬測試能力達到百萬公里級,場景數量達到萬級。
發改委介紹,上一輪的增強制造業競爭力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培育了制造業新的競爭優勢,積蓄了發展新動能。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裝備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位居全球前列,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但同時,我國制造業當前仍面臨錯綜復雜的形勢,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因此,加快推進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切實增強核心競爭力就成為推動我國制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推動力量。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等的根本要求。未來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對未來制造業的發展明確了方向。
根據計劃,未來將把創新作為制造業實現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引導創新資源向制造業領域匯聚,并充分發揮市場在制造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以質量提檔升級帶動制造業提質增效,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副部長李金波表示,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制造業帶來了新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國制造業正向著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拓展。
發改委介紹,未來將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積極運用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投資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推進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產業化項目。完善對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的鼓勵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單位在產品創新、增值服務和示范應用等環節的激勵約束機制。
同時,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金融的優勢,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行動計劃實施的信貸支持。支持重點領域制造業企業產融結合,開展產品融資租賃業務,推進租賃資產證券化試點。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對符合條件的行動計劃實施企業在發行股票、企業債券、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以及吸收私募股權投資等方面給予支持。
發改委表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行動計劃以3年為一個周期滾動實施,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環境條件變化,動態調整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并且,為了確保行動計劃順利實施,將逐一制定出臺各重點領域突破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實施方案。(記者 李志勇)
轉自:經濟參考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