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日起實施的資源稅法有何不同?稅務總局官員詳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0-09-05





      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正式實施,收入逼近2000億元的資源稅政策有哪些變化?征管又有何不同?


      對此,國家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副司長劉宜在“稅務講堂”給出了詳細解讀。


      盡管資源稅立法時,采取了稅制平移且稅負水平總體不變策略,但與此前執行的資源稅暫行條例相比,依然有一些重大變化。


      劉宜表示,與原有的資源稅制度相比,資源稅法的重大變化可以概括為“一拓展、兩規范、三明確”。


      首先,征稅范圍有了拓展,比如首次對水資源征收資源稅。


      劉宜表示,資源稅法將征稅范圍的表述由原來的“開采礦產品和生產鹽”改為“開發應稅資源”,并授權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對取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單位和個人試點征收水資源稅,為水資源稅改革試點提供了法律依據,預留了改革的空間。


      目前包括河北、北京等十個省(區、市)試點水資源稅改革,相應取消水資源費,總體不增加企業和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用水負擔,但通過差別征稅政策來促進水資源節約與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稅條件成熟后將在全國推開。


      其次,資源稅法規范細化了稅目,規范了減免稅管理。


      劉宜稱,原有資源稅稅目由中央層面列舉的30余種主要資源產品稅目和各省人民政府列舉的具體稅目組成,且分散由不同的文件做出規定。此次資源稅立法,將全部164個應稅資源品目在資源稅法所附《稅目稅率表》中逐一列明,覆蓋了目前已發現的所有礦種。


      一些長期實行且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減免稅政策,也被寫入資源稅法,鼓勵資源節約利用。如對煤炭開采企業因安全生產需要抽采煤成(層)氣免征資源稅、低豐度油氣田等減征資源稅等。


      最后,“三明確”體現在明確了分級分類確定稅率的權限劃分方式,明確了以從價計征為主的征稅方式,明確了按原礦、選礦分別設定稅率。


      比如,對原油、天然氣、中重稀土、鎢、鉬等戰略資源實行固定稅率,由稅法直接確定。其他應稅資源實行幅度稅率,由稅法確定幅度,并授權省級人民政府提出本地區的具體適用稅率,報同級人大常委會決定。


      劉宜認為,這種方式既可以保障國家對戰略資源的宏觀調控需要,又對地方充分授權,有利于調動地方加強管理的積極性,體現了健全地方稅體系的改革思路。


      資源稅立法鞏固了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的成果,稅法所列164個稅目中,有158個稅目實行從價計征,其余6個稅目可視征管便利度選擇實行從價計征或者從量計征。


      劉宜表示,立法固化的從價計征制度構建了更為合理的資源收益調節機制,彌補了從量定額機制下資源稅負與礦價不掛鉤的不足。從價計征機制下,資源稅負隨著礦價的升降而自動增減,規范了資源開發收益分配秩序,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不少企業十分關注資源稅法中減免優惠政策。


      劉宜介紹,根據減免稅政策的確定權限不同,減免稅政策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資源稅法統一規定的減免稅政策;國務院依照稅法授權制定的減免稅政策;授權地方決定的減免稅政策。


      她表示,稅法授權國務院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保護環境等情形可以規定減征或免征資源稅。按照上述授權,財政部、稅務總局對以前出臺但未列入資源稅法、現階段仍有必要繼續執行的優惠政策進行了梳理,明確了四項繼續執行的優惠政策。如,自2014年12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對充填開采置換出的煤炭,資源稅減征50%等。


      全國最大的煉焦煤生產基地西山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享受這一優惠政策,預計可享受一年減稅1122萬元。企業充填開采可減少矸石排放,同步減少企業排矸費支出750萬元。矸石充填開采項目在有效治理煤礦采空區、保護地下水、減少地質災害的同時,也很大程度解決了周邊村莊的環境污染及搬遷問題。


      考慮到各地資源稟賦、財政承受能力等差異較大,資源稅又屬于地方稅,為便于相機抉擇,稅法授權地方可以決定出臺若干減免稅政策。


      劉宜表示,這主要包括對納稅人開采或者生產應稅產品過程中,因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災害等原因遭受重大損失以及開采共伴生礦、低品位礦、尾礦,給予減免稅等兩項政策。


      為進一步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提升辦稅便利度,稅務部門簡并了納稅期限和納稅申報表,取消資源稅按1日、3日、5日、10日、15日申報納稅的規定,保留按月申報納稅,增加按季申報納稅,最大限度減輕納稅人的辦稅負擔。


      轉自:第一財經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