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廣東海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在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上要如何取得新突破?9月25日至26日,政協第十三屆廣東省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廣州舉行,就“圍繞打造‘海上新廣東’,深入挖掘海洋資源潛力,持續激發海洋經濟活力”開展專題議政。
其間,省政協專題調研組作“圍繞打造‘海上新廣東’,深入挖掘海洋資源潛力,持續激發海洋經濟活力”專題調研情況報告。根據報告,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9年穩居全國首位。2024年上半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921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4%。
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
作為海洋大省,廣東海洋資源稟賦得天獨厚,大陸海岸線約4084千米、居全國首位;海域總面積約42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二;海島總數1963個、居全國第三。2023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約1.88萬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18.9%,海洋經濟總量連續29年穩居全國首位。
海洋大省如何向海洋強省穩步邁進?今年以來,省政協成立調研組,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聯動省政協經濟委員會和沿海市縣政協,分為5個課題組,赴全省14個沿海地市開展實地調研,組織赴海南、江蘇、浙江學習考察,函請山東、福建提供書面調研材料,召開多場專家座談會,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報告顯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廣東相繼出臺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意見、海洋強省三年行動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部署實施海洋強省八大行動,全省聯動謀劃推進“海上新廣東”建設。
同時,廣東海洋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創下了多個“率先”和“全國第一”:目前全省共有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69家,在全國率先突破南海大黃魚、黃金鲹等重要經濟品種人工繁育技術;擁有12家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領域的上市企業,位居全國第一;誕生全球單機容量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
報告顯示,廣東海洋資源潛力持續釋放。“海上糧倉”方面,2023年海水養殖產量達357.28萬噸,同比增長5.18%,增速創近十年之最。種業創新實現新突破,“十三五”以來獲批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達17個。
海洋科技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加強。冷泉生態系統、萬米鉆深的大洋鉆探船、國家深海科考中心落戶廣東,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建設加快推進;全球首艘具有遠程遙控和開闊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母船“珠海云”交付使用。
此外,廣東不斷加強海洋經濟服務,積極探索海洋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成為我國開發的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深圳完成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的拍賣,刷新碳匯成交單價紀錄。
建議引導全產業鏈跨市域合作
報告顯示,近年來,廣東在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強省建設上取得了新成效,但總體上看,還處于起步加速階段,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這些短板和問題表現為“九龍”治海難成合力、海洋空間規劃統籌不夠、海洋產業大而不強、海洋科技創新不足等。
如何破解海洋經濟發展難題?報告提出了7個方面28條建議,建議在陸海統籌、山海互濟、港產城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
其中,報告建議大力推動海洋優勢傳統產業提質升級。合理布局海洋牧場裝備制造基地、種業生產基地、深遠海養殖基地、水產品加工物流基地“四個基地建設”,引導全產業鏈省內跨市域合作;優化整合大灣區內原有港口,構建協同高效的現代化港口體系等。
報告還建議,加快推動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以海上風電為主體的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對于已確權的海域兼容利用,探索通過租賃、置換等方式進行流轉;加快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發展,緊盯海洋生物基因、功能性食品等關鍵領域發力,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醫藥龍頭企業。
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大力提升科技創新驅動力。報告建議,發揮重大平臺支撐作用,高標準建設國家深海科考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等重大創新平臺;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專業的省級技術轉移、技術交易和產業化孵化平臺,為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專業服務。
在小組討論上,報告關注的發展海洋藥物產品、海洋旅游業等重點難點問題,引發了參會人員的關注和熱議。
珠海市政協副主席、民建珠海市委會主委陳依蘭建議,加大涉海法規支持力度,建立海洋政策研究中心,按穩海洋發展“保障鍵”。她說,以報告中提到的粵港澳游艇“自由行”為例,國家四部委下發實施方案已7年,入境限制多等問題仍無法解決,亟須對交通、出入境、海關等現行法規進行系統梳理,找到政策平衡點,爭取出臺臨時開放水域審批、游艇旅游“水域負面清單”等可操作性強的“自由行”政策,推動港澳游艇真正實現“自由游起來”。
“廣東的海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南澳島等海島旅游產業發展大有可為。”廣州美術學院建筑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建議,海洋旅游可與養殖業、海上風電等海洋產業深度結合發展。要健全海洋特色文化宣教機制,注重品牌先行,通過設計吉祥物、標識系統等方式打造傳播載體,強化品牌建設,打造南粵特色海洋品牌。(記者 馬立敏 陳嶸偉 見習記者 黃子欣 通訊員 徐炎平)
轉自:南方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