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廠搬進學校 工匠走進教室——長春市產教融合助力振興“汽車城”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18





      長春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汽車產業是長春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長春市推動產教融合,成立汽車產業集群產教聯合體,支持校企共建產業學院,通過將工廠搬進學校,將工匠請入教室,讓職業教育更加貼近產業需求。


      走進長春汽車職業技術大學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中心,仿佛來到了生產車間。多臺工業機器人正在焊裝,整個流水線上看不到工人。


      據該中心副院長劉富凱介紹,這里是學校與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參照工業4.0標準共建的一條生產線,為紅旗2個車型生產地板部件,年產10萬輛份,產值2000余萬元。


      這里既是生產車間,也是教學現場。站在安全線外,劉富凱向前來實踐的學生們介紹:“如今,這樣的智能流水線,更需要維護和調試智能設備的現場工程師。”


      隨后,劉富凱將學生們帶回教學區,這里將流水線各典型環節分解成單個的“教學島”。在這里,學生們將學習400學時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工業機器人、工藝設備的編程、調試、集成等課程,并將每個教學島獲得的技能最終穿珠成串,形成完整的智能制造體系。


      為此,學校還從一汽聘請多名技術能手和工程師作為教師,利用工休時間為學生上課。學生以訂單方式培養,畢業后,可以進入一汽模具等汽車制造或裝備集成企業,成為現場工程師。


      像這樣產教融合的項目,在長春還有很多。得益于2023年長春市成立的汽車產業集群產教聯合體,該聯合體由政府牽頭,成員涵蓋本科院校、中職高職學校、科研機構,以及近120家企業。聯合體主要推動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商培養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同推進教學改革。長春市教育局還支持職業學校與企業開展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產業學院等多種合作。


      在長春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的一間工作室內,來自吉林省羽灃汽車裝備技術有限公司的工程師尹烈正指導學生設計白車身非標焊裝裝備。教室中的20臺電腦是由該公司提供,工程師也將工作室搬到了學校。平時,他會教學生工藝規劃、非標裝備設計、以及數字化仿真等課程,并與學生一起設計汽車零部件和生產線。


      據介紹,這是該企業與學校的聯合培養模式,采用訂單班的形式,公司工程師會為學生開設課程,通過實戰案例,手把手地教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生畢業前,能夠實現部分參與公司研發業務的程度。“上一批訂單班的學生已經進入到公司,作為輔助設計師,月薪達到6000元以上。”公司總經理史程說。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汽車學院院長高文智介紹,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對汽車質檢、測試、返修等技術崗位需求旺盛,這些人才的培養都需要企業制定培養標準,學校具體實施。”高文智指著教學區的一臺新的理想汽車說,這是企業捐贈給學校的教學車輛。


      該校與理想汽車進行定向培養,學校派6名教師到理想汽車常州智能制造基地培訓半個月,回校后按照企業制定的課程體系,對定向培訓學生進行教學,期末考試由企業出題考核,以此保障學生能夠與生產實際高度匹配。


      “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讓教育更加貼近產業需求,助力‘汽車城’高質量發展。”長春市教育局職業與成人教育處處長薛少斌說。(記者段續、李雙溪)


      轉自:新華社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