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發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的優勢得天獨厚,我省要把綠色優質農產品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方向和產業扶貧主導產業,將著力強農頭、創品牌、帶農戶,讓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國人民的餐桌,讓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致富。”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孫志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如是說。
貴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農業生產發展受到土地資源的剛性制約。但是,也因為特殊的氣候環境,從農民的莊稼地里產出的水果、蔬菜、茶葉以及中藥材等,都是綠色、有機、無公害的好產品。
近年來,貴州省立足山地資源稟賦,轉變觀念,采取切實措施,一方面大力推進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的申報工作,另一方面加大對貴州綠色農產品的推介、促銷力度,同時積極探索發展山地特色農業之路。
2016年,貴州省安順金刺梨、關嶺火龍果、關嶺牛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2017年,貴州農產品再添3個“國字頭”。在農業部第2486號公告中,該省凱里水晶葡萄、貴州綠茶、都勻毛尖茶成為今年第一批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產品,使該省此類產品數量達到40個,品牌聚集為“黔貨出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進一步推介貴州綠色農產品,貴州省委、省政府把“綠色產品風行天下”作為主推該省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想方設法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推動貴州綠色產品增長。
今年2月底,“貴州綠色農產品風行天下”首場推介展示會在廣州舉行,推介產品均是從貴州各地精心挑選的特色農產品。
3月中旬,由貴州省商務廳牽頭成立了“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促銷專班”,目前正在對省內農產品交易市場、物流、冷藏(氣調)庫、冷藏車、倉儲配送中心等基礎設施進行摸底調查;對周邊省份及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重點農產品價格、成本、銷量等進行定期采集;與省內機關、部隊、醫院、院校(中小學)對接,重點打通貧困縣農產品直供渠道,將貴州省內交易市場農產品本地化率提高30%以上。同時,促銷專班還將積極推進農商聯動示范項目建設,年內評選出20個農商聯動示范縣,建設公益性農產品交易市場20個;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和重慶及對口幫扶城市等,舉辦多場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推介、展示、宣傳及招商活動,設立20家以上貴州綠色優質農產品直營店和體驗店。據了解,此次推介活動還將力圖促成50家以上省外大型農產品采購企業與貴州省龍頭企業、大型合作社和農業園區簽訂采購合作協議;與國內大型電商平臺對接,實現農產品線上銷售額增長50%以上;建設農產品生鮮直銷平價店50個以上、區域公共品牌連鎖店50家以上,在貴州省各大旅游景區(點)開設O2O體驗展示店50家以上;打造線上優質農產品品牌10個以上。
據統計,2016年貴州省出口食品農產品969批次,貨值3.9億美元,白酒、調味品、茶葉、烤煙、中藥材和水苔等產品已遠銷港澳臺以及東南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貴州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認定面積達148萬多公頃,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2.56%,其中,有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731個,種植面積138萬多公頃,無公害農產品1916個。2016年,貴州玉米、小麥面積減少的同時,馬鈴薯、特色雜糧、蔬菜、水果等面積持續增加,茶園辣椒種植面積、火龍果刺梨生產規模均達到全國第一,馬鈴薯種植面積為全國第二,薏仁米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
據介紹,今后一個時期,貴州將繼續圍繞建設綠色優質農產品大省這個目標,大力推動農業種養殖結構調整,打造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特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體系。在鞏固現有產業基礎上,根據脫貧攻堅的需要,重點支持發展生態雞、土雞蛋、黑毛豬等家禽畜牧養殖,以及生鮮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特色經濟作物種植。
貴州還將創新組織生產模式,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積極實施“三變”改革;依托各級各類農業園區發展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率,形成批量優勢,加快推進“黔貨出山”的步伐,把貴州的綠色優質農產品不斷推向市場。同時,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質量追溯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消費者吃得放心、安心。(本報記者劉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