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制造業的難點及對策建議
近年來,制造業發展遇到較大困難。從遼寧省看,作為老工業基地,當前面臨產能過剩、供需錯配、投資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困難和問題,這既有周期性問題,又有結構性問題,根本原因還是結構性問題和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經濟下行期更加凸顯。具體表現在:一是工業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不合理。二是企業創新能力較弱,研發投入不足。三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本較高,品牌意識和運作經驗不足。
破解制造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特別是遼寧省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按照“三個推進”的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工作重心放在補短板、去產能、降成本上,全面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推動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遼寧產品向遼寧品牌的轉變,資源消耗向科技創新的轉變。
一是以有效投資為抓手,補產業短板。圍繞升級重大裝備、提高配套能力、推廣智能制造、推動質量提升、完善產業鏈條五大重點任務,遼寧省組織實施“千個重大項目”三年滾動計劃,制定年度重大工業項目計劃指南(遼寧省100項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大項目、遼寧省100項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加快技術改造,增強有效投資,推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二是以企業自主創新為突破,補創新短板。加大創新主體培育,依托骨干企業,重點推進國家級機器人創新中心建設,成立了沈陽智能機器人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推動39戶國家級、707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與升級。著力轉換創新方式,積極組織科技需求側與供給側對接,組建了11個校企聯盟,推進高校對接企業科技需求項目842項。瞄準市場應用和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環節,組織實施新產品開發、產學研合作、關鍵產業技術研發等項目763項,突破一批新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
三是著力化解過剩產能,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遼寧省以鋼鐵、煤炭等行業過剩產能為重點,堅持市場化和法律化手段相結合,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對鋼鐵、建材等行業分業施策,支持企業兼并重組,落實錯峰生產、階梯電價等政策,積極化解過剩產能。
四是著力降低企業成本,釋放企業發展動力和活力。加快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擴大電力直接交易規模,全年力爭直接交易電量達到全省工商業售電量40%左右,切實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積極組織銀企對接活動,幫助企業破解融資難題。今年年初以來幫助企業融資26億元,投放應急轉貸資金41億元。著力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努力為企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實現制造業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從遼寧省看,要深入推進“制造強省”建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發展壯大有發展潛力、有望占領制高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優做強有基礎、有優勢的傳統產業。
(一)開拓新領域,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
一是加快推進具有良好發展基礎和研發能力,事關國民經濟和戰略安全的新材料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先進鋼鐵材料、高強鋁合金、高強韌鈦合金等產品,推進低端原材料產品向先進基礎材料和關鍵戰略材料領域轉型升級。在金屬、化工、無機非金屬、高性能多功能紡織等新材料領域,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發展先進鋼鐵材料、有色金屬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為目標,重點突破高效低成本潔凈鋼冶煉等一批關鍵和共性技術。
二是加快推進產業基礎好、贏利能力強、產品技術優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圍繞疾病防控需求,聚焦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引導企業從“仿創結合”向自主創新轉變。
三是充分利用遼寧省電力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快推進儲能裝備產業發展。在儲能裝備領域實現技術突破,推進氫燃料電池產業化。
(二)突出技術改造,加速提升傳統產業。
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必須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圍繞落實已制定的《工業八大門類產業發展政策》,分類施策、精準發力,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塑造傳統產業新優勢,推動傳統動能煥發生機與活力。
一是鞏固提升裝備制造業。按照“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圍繞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汽車、重大成套裝備等八大發展領域,集中力量推進制造業智能化改造。二是調整優化石化產業。三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產業。四是做優做精消費品工業。五是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按照“規模化、高端化、協同化”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集成電路、數字視聽與智慧家庭產業、現代通信等優勢產業;以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等為重點,加快物聯網、傳感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 何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