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是一個傳統農業縣,全縣綠色和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到31萬畝,2012年,被列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4年,饒河村成立富饒水稻種植合作社。該合作社成為了農民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的“領頭羊”,也在助推全縣脫貧攻堅、強村富民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成為全縣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推進鄉村振興的典型和標桿。
饒河縣位于三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平原腹地,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高,鉀、硒等礦物質含量豐富。饒河縣的水稻采用烏蘇里江江水灌溉,收獲的稻米品質優良。為把生態優勢、沿邊優勢、城郊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在縣委、縣政府的扶持下,饒河鎮饒河村黨員和致富帶頭人開始積極探索。
提升規模化標準化種植水平 打破“廣種薄收”局面
雖然饒河縣人均耕地可達33畝,但在2013年,全縣10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僅有26戶,農業生產普遍為分散經營,機械化程度低。為了增加種植收入,農民大量使用化肥來提高產量,但種植成本高,稻米的品質也沒有達到預期。為了改變“廣種薄收”的局面,2014年,以董良臣為首的饒河村12名黨員帶頭成立了富饒水稻種植合作社,集約本村土地8000畝,以前由180戶農民耕種的稻田變為由合作社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經營,并為本村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
為了達到規模化種植的目的,合作社出資100多萬元,購置了聯合收割機、大馬力膠輪拖拉機、插秧機等先進農機裝備8臺套,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實現了從種到收的全過程機械化。合作社還統一改造了稻田地塊,以確保達到高標準示范基地的建設要求。
為了提升稻田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合作社主動到黑龍江省內農場參觀學習先進經驗。2018年,為了解決品種不優的問題,合作社再次赴外學習先進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合作社成員認識到要實現增產增收,必須要使用良種良法。合作社開始與黑龍江省農科院進行對接,準備試種1000畝綏粳27。綏粳27屬于長粒、香稻品種,市場認可度較高,且具有較強的耐冷性和抗病能力,非常適合在饒河縣種植。通過對水稻品種的調整,產量開始有所提升,畝產可達到1200斤,售價也從以往圓粒米的每斤最高5元提高到每斤最低8.3元。
現在,饒河村綏粳27的種植面積從2018年的1000畝增加到了3000畝,全鎮綏粳27種植面積達到了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為統一優質品種、走向高端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提高科技化種植水平,實現全程可追溯。合作社爭取資金8000多萬元,在饒河村建設完成了“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共建設66棟育秧大棚、1個催芽車間、600平方米倉庫和4個全天候360度監測點。
隨著規模化、標準化水平的提升,示范基地綜合效益明顯提高,平均每畝地增收200多元。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廣大農民也改變了原有的種植習慣,從以前靠農藥、化肥維持產量轉變為開始注重綠色、有機種植。
立足基地建設工廠 帶動貧困村實現增收
多年來,饒河縣一直是一產過重、二產偏弱、三產不活,每年糧食產量雖可達到35億斤以上,但加工轉化率較低,產業結構不優的問題突出,只進行原糧銷售,沒有實現就地加工進而轉化升值,農業綜合效益低。現在,合作社依據“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指示精神,找到了進一步提升效益的方向和路徑。
2019年,合作社開始立足基地建設工廠,成立了禾稼源米業加工廠,種植的水稻收獲后即可加工,徹底轉變了過去原糧銷售利潤低的局面。禾稼源米業加工廠優先吸納貧困戶務工,每年至少為貧困村帶來3萬元以上的產業分紅收益,還可為貧困群眾提供代加工服務,帶動了貧困群眾通過生產加工實現增收。
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合作社開始探索走“農業+旅游”發展融合之路,充分利用基地毗鄰饒河口岸和烏蘇里江的優勢,與旅游業相結合,大力發展觀光、農事體驗、垂釣旅游,促進全縣增收。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全縣鴨稻、蟹稻等新種養模式不斷涌現,特色種養殖規模比重不斷提高,田園觀光、農業體驗成為了饒河縣特色旅游的名片。
推動農產品“走出去”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在銷售農產品的過程中,饒河縣普遍面臨著“走出去”營銷成本、物流成本過高的問題,全縣主要通過線下進行銷售,綠色健康的農產品難以有效對接全國的消費市場。合作社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積極探索拓寬銷售渠道,與37秒易淘公司合作,使禾稼源大米登上了央企采購的平臺,并在微信商城、中國扶貧網、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進行線上銷售,饒河大米借此銷售到北京、上海、鄭州、深圳等全國多地,從邊遠的小山村走上全國大中城市消費者的餐桌。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合作社通過直播帶貨、集體定制等方式,實現了銷售額逆勢飄紅。特別是抓住“中國電信日”開展直播帶貨,推出“我在饒河有半畝地”直播認籌活動,消費者提前認購合作社指定的耕地,可獲得該地塊產出的大米,實現量身定制、可視化溯源,單日銷售額突破1000多萬元,創造了饒河縣線上銷售新紀錄。為了更好地服務,合作社還成立了專業的銷售團隊以及美工設計、推廣運營、客服、打包等一體化服務團隊。
目前,合作社已存入縣扶貧基金專戶9萬余元,用于幫扶帶動全縣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及支持貧困村小型公益事業、環境整治等。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全縣涌現出粉絲量突破400萬的一批電商能手,促進了全縣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全面升級。各鄉鎮開始采取消費扶貧方式,引導合作社、農產品加工企業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饒河縣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的銷售額達到4015萬元,拓寬了貧困群眾致富增收的渠道,為全縣脫貧攻堅和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揮了重要示范作用。
饒河縣富饒水稻種植合作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全縣農業合作社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方面闖出了一條新道路,帶動了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增收致富,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突出貢獻。(記者 高偉)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