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放大農業優勢在食品產業中的價值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5-05





      如何推進“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是黑龍江食品工業發展的必答題。近年來,黑龍江省全力推動食品產業延鏈補鏈強鏈聚鏈提檔升級,成立全省食品產業發展專班,制定了《黑龍江省食品產業振興專項行動方案(2022-2026年)》,規劃部署15條重點發展的產業鏈,配套出臺系列產業支持政策,推動食品工業實現突破性發展。


      食品產業是朝陽產業,鏈接一、二、三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作為農業大省,黑龍江省主要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具有突出的產業特色。促進食品產業發展,有利于提升農業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現代農業建設。


      我省食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黑龍江省發展食品產業有基礎、有優勢、有潛力。我省是全國糧食生產第一大省,是世界公認的寒地黑土優質糧食生產基地。2022年糧食總產量1552.6億斤,占全國的11.3%,連續13年位居全國第一,三大糧食作物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黑龍江省三大主糧特點獨特、優勢明顯。龍江大豆最主要、最具特色,加工豆粉、植物蛋白肉等安全性更高、更加符合我國居民消費習慣,更加適合制作高營養高端豆制品;大豆蛋白也是制造部分高端食品不可或缺的添加原料。龍江大米有享譽全國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大米的深加工留給科學家和企業家巨大的空間。玉米加工由目前的初級產品向醫藥、精深化工等精深領域延伸,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近年來,黑龍江省在糧食深加工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超過1700家,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以上。其中玉米加工業已有30余種精深加工產品。


      發展食品產業,黑龍江省糧食大省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長板還沒有做長,食品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創新平臺賦能食品產業發展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建立一整套工作機制,保證整個食品產業的快速推進。利用省內外資源,通過“政”“產”“學”“金”,組成產業發展聯合體。


      其次,搞好發展規劃,優化產業布局。舉全省之力,圍繞全產業鏈發展,走精深加工的大農業之路。精深加工產能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布局,向大中城市郊區、加工園區、產業集聚區和物流節點發展,提高精深加工產品市場競爭力。


      最后,聚力建設“三個平臺”。打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聯合攻關的新平臺。通過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科研基地建設,開展自主研發技術和裝備的工程化成套化、加工技術的自動化智能化、進口設備的吸收轉化等集成創新,著力解決技術集成性和應用性不強、中試環節能力薄弱等問題。通過推進技術集成科研基地建設,實現科技成果的熟化、組裝、集成、配套研究等,縮短科研成果與產業化應用距離。通過推進技術集成科研基地建設,突破地域、組織等界限,搭建面向行業、院校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創建技術聯合攻關和人才培養的新高地,解決技術瓶頸問題,提升食品行業全要素生產率。


      全產業鏈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


      首先,發展龍頭企業,實現成鏈發展。提升骨干加工企業的牽動能力,發展壯大加工企業群體,拉長產業鏈條,優化產品結構,擴大農產品生產加工規模,提高產業層次。注重培育飛鶴、北大荒、九三等一批本土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核心骨干企業。形成以核心骨干企業為引領,以產業鏈為紐帶,聯系上下游關聯企業,培育功能互補、相互配套、利益共享、產加銷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


      其次,壯大生產基地,發展規模化經營。依靠基地示范帶動作用,促進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形成一基地一品、一縣區一業的產業化發展新格局。引導龍頭企業投資建設生產基地。采取“企業+基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立股份制基地公司。由基地公司負責統一建設高標準、自動化、封閉式的種植基地。企業負責管理,承擔經營風險,年末按比例給農民分紅。發揮各類專業協會作用,組織農民從事標準化生產,建設一批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最后,加強研發推廣,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新產品開發,提高農產品加工利用轉化程度,推進粗加工產品向精深加工產品轉變,單一產品向系列化產品轉變。行業協會通過培訓、組織專家問診等方式,引導食品加工企業樹立科技創新觀念,建立研發中心,進行自主研發,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創新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聯合科研單位,建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形成科技創新合力。支持各類創新主體,依托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開展聯合攻關,開發新產品、新工藝。


      形成品牌共建發展格局


      首先,強化規劃引領,以標準賦能農產品公用品牌體系建設。在省市縣不同層面,出臺農產品公用品牌體系培育規劃。以“公共品牌+地域特色產品+產業經營主體”為戰略,明確各地農產品公用品牌發展重點和方向。制定嚴格的產品標準和規范,實現加工營銷各環節的標準化。推動區域企業抱團發展,形成品牌共享、資源互通、共創市場的發展格局。


      其次,優化運營管理,強化農產品公用品牌監督管理。實施“互聯網+”和“大數據”品牌保護管理工程,將登記產品及依法授權的標志使用人全部納入官方數據庫,打造查詢保真的權威平臺,方便消費者實時鑒別。借助區塊鏈技術的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性優勢,探索將區塊鏈技術與龍江優質農產品建立有效連接,實現農產品生產與經營的數字化發展,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再次,著力推動市場主體壯大。培育壯大一批“鏈主”企業,力爭在細分領域再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培育一批“黑土優品”農產品加工領域綠色工廠,并在全國開設統一標準的農產品直銷、聯營、加盟銷售店。建設電子商務產業孵化園、冷鏈交易中心,積極探索產銷新模式。加大對區域公用品牌、地理標志品牌、綠色有機品牌、寒地黑土品牌、傳統老字號品牌的保護、開發和推介力度,對“小散雜”品牌實施合并同類項。


      最后,以“創意設計+”賦能食品產業發展。從產品研發到營銷手段,再到產品包裝,從“大、老、粗”固有形象轉向“新、特、潮”的新風貌。強化IP營銷開發,將農產品品牌與一部作品、一個名字、一段故事等IP要素聯系起來。發掘黑龍江本土的民俗文化,尋求黑龍江民俗文化與農產品品牌設計的契合點,將民俗文化融入農產品公用品牌設計。通過標識、口令、圖騰、族譜等塑造一致性的品牌體系,形成入眼入心的品牌魅力、價值認同和消費偏好。


      轉自:黑龍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