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9610’?為什么要開通‘9610’?”“‘9610’就是‘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商品以小包、單個包裹的形式,通過國際物流進入國際市場。相對傳統跨境貿易方式,它優勢可太多了,比如通關更靈活、更高效,物流成本更低……”面對記者提問,黑河自貿片區對外貿易與合作中心主任戰予誠對答如流。
初冬時節,記者在黑河自貿片區中小企業孵化基地二期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安裝工人們干得熱火朝天,忙而有序地將設備搬運至“9610”查驗場站內進行安裝。該查驗場站建筑面積6500余平方米,預計在年底前完成海關驗收并運營。
完善設施跨 境電商拓寬通道
跨境電商這條貿易新通道,流程更為復雜,黑河市從發展跨境電商產業以來,不斷優化流程,拓寬渠道,推進貿易便利化。從2020年4月27日,黑河市被國務院批準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之后,跨境電商發展的腳步逐漸加快。
目前,黑河跨境電商產業園已完成三期建設,擁有電商運營服務樓4座、倉儲庫4座;園區累計注冊、入駐各類企業400余家,擁有俄羅斯商品代理權120個,今年1-9月完成交易額8.85億元。
如今,黑河已經建成以邊境倉、海外倉、中繼倉為節點,以數據交互、跨境倉儲、跨境物流、服務貿易為連接,形成貫通我國內地—東北三省—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俄遠東地區—俄歐洲部分的跨境直通線。
一項項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逐漸為黑河市鋪設出一條清晰的跨境電商大通道:2020年10月底,黑河保稅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關運營,依托這一中心,12月30日,跨境電商1210保稅備貨進口業務開通。在保稅監管區和港區之間開辟直聯通道,實行“區港聯動”,貨物進入即可享受退稅。
2021年8月,黑河跨境中心倉引入東北三省首家菜鳥跨境中心倉項目,2022年與黑河跨境中心倉和拼多多全球購平臺完成系統對接。今年6月,成功與有贊電商平臺開展數據推送測試完成對接,目前已常態化運營。今年1-8月,黑河跨境中心倉銷售保稅備貨商品1.6萬單。
多倉聯動 物流周轉降本增效
電子商務時代,快是硬指標。跨境電商物流常面臨貨物集運和時滯難題,為降本增效,黑河跨境電商綜試區先后在哈爾濱、蘇州等地建設了中繼倉,黑河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根據發展需要,在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莫斯科、車里雅賓斯克等地布局15個海外倉,倉儲面積13.1萬平方米,數量和面積分別占全省的44.1%、45.3%。
黑河市整合海外倉、邊境倉、中繼倉,形成了“多倉聯動”體系,建立數據化管理模式,使黑河與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一天內完成快速通關,再通過B2C模式快速派送到全國各地。這一創新舉措入選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2022年通過“多倉聯動”累計發貨1.16億元。
黑河自貿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丁超說:“海外倉增強了貨物在國外倉儲的安全性,‘多倉聯動’大大縮短了跨境運輸時間和物流成本,‘區港聯動’模式實現了貨物進區退稅,這些利好信號都鼓舞著企業的發展信心。”
在國際郵路方面,“哈爾濱—黑河—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國際郵路已常態化運行1年4個月,截至今年10月底,黑河郵政國際郵件交換站發運郵車550臺,轉運國際郵件總包16.91萬袋。
“今年,黑河國際郵件互換局‘郵檢作業場地’實現了黑河本埠出口郵件與俄郵件總包直封,與國際郵路業務處理功能互為補充促進,在黑河口岸已形成一條完整的對俄跨境進出口通道。”市郵政管理局局長張偉說。
抓住機遇 電商新業態彰顯活力
“寶子們,這款俄寶多士力架,巧克力外皮下是花生包裹著焦糖,賊香,一斤裝原價29塊9,今天“雙十一”,公屏上扣了數字1的,全都9.9包郵到家,黑河口岸直發,正品保真。”主播話音剛落,東娃俄羅斯食品的直播間公屏上瞬間飄滿了數字“1”。
記者觀察到,今年“雙十一”期間,抖音、快手等平臺有多名黑河本土網紅和電商企業通過直播、短視頻的方式銷售俄貨。根據第三方數據顯示,“雙十一”購物節期間,黑河市網絡零售額1.4億元,同比漲幅67.17%,漲幅在黑龍江省排第1名。
黑河跨境電商綜試區創新發展“互市貿易+直播電商”模式,打造跨境電商直播產業集群,2020年,按照功能定位劃分自貿片區跨境電商直播基地(A區)和跨境進口商品直播中心(B區),完善了線上數據中心、選品庫、線下展示中心、直播中心等基礎設施。在上海、杭州等地合作建設直播基地,增加商品品類。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吸引主體入駐基地,自基地成立以來,入駐企業30余家,工作人員260人,合作達人、主播超1000人,基地累計完成線上銷售額超4億元,今年1-9月完成直播銷售額1.44億元,同比增長10%。
為培育電商直播人才,黑河市各有關部門積極組織各類電商直播培訓,開設直播電商培訓學校,開展直播電商大賽等。黑河合創電商培訓基地負責人馬埜說:“我們經常聘請國家級電商導師、電商網紅達人等電商行業帶頭人開展電商培訓,2021年至今已培訓人員6000余人次,帶動電商行業創業就業300余人。”(記者 王彤 佟永明)
轉自:黑河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