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國企改革向“新”行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9-02





      黑龍江,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地處東北亞中心腹地。作為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的國有企業數量較大,國有經濟占比較重,國企改革呈現出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點。


      現實和歷史多重因素交織,黑龍江國企改革是一場漫長而艱難的攻堅戰。雖然黑龍江的國企改革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未來依然充滿挑戰。


      國企改革陣痛中前行


      國家發展大局中,黑龍江有著獨特的戰略地位——“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即國家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重型裝備生產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北方生態安全屏障,向北開放新高地,承擔著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重要職責。


      作為老工業基地,黑龍江產業門類齊全,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但同時,黑龍江進入計劃經濟較早,退出計劃經濟較晚。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黑龍江國企改革受多重因素交織影響,面臨著更大壓力和挑戰。


      “黑龍江國企改革,同東北和全國改革進程相比,既有一定時差,也有一定溫差。”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白津夫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所謂時差,是指啟動時間較晚。當南方地區已經將國企推向市場,并且反向挖走黑龍江的人才、資源時,黑龍江才開始有所行動。


      至于溫差,是指相對于南方地區國企改革的動力和決心,黑龍江推進國企改革的熱度和決心較弱。白津夫提示,不能僅看表面熱度,還要聯系黑龍江國企改革的特殊性。


      一是黑龍江國企權屬結構特殊,直管企業比較多,國企改革的地方自主權有限。二是產業結構上,戰略性、資源性產業比重大,煤木糧油等產業計劃性指令影響較深,市場化能力先天不足。三是長期計劃思維定式,大家對于國企鐵飯碗普遍存在機制依賴和幻想。


      “黑龍江國企改革是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改革。”白津夫說道。


      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剝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經濟機制,深層次的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黑龍江國企改革陣痛中前行。


      2022年8月,黑龍江省國資委副主任張玉福表示,經過10年攻堅克難,黑龍江國企已由“改革脫困”階段進入“改革發展”階段。


      2022年,黑龍江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時,黑龍江省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7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54億元。其中,省國資委出資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24億元,同比增長18.5%;實現利潤總額42億元,同比增長57.6%。


      國有企業改革仍處進行時,黑龍江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化提升階段。


      2023年11月,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國有企業改革接續發展。黑龍江省國資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黑龍江省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整體任務完成率超過60%。


      國有企業改革的目的不僅在于改革本身,更在于通過改革激發活力和競爭力。


      以黑龍江國企改革的重點之一——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江森工集團”)為例,改革讓其生機重新煥發。


      黑龍江森工總局和龍江森工集團曾經實行“一套人馬、兩塊牌子”,2018年6月,龍江森工集團實現改制轉企,2151項政府行政權力移交政府有關機構。2020年底,森工體制改革通過國家級驗收,打破了70年的“政企合一、以政為主”的管理體制。


      2021年,龍江森工集團首次實現扭虧為盈。2022年利潤總額實現5000萬元,2023年利潤總額實現1.17億元,同比增長101.72%。


      前瞻性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


      如今,黑龍江省國有企業改革成果已相繼顯現,這離不開一個“新”字。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為例,黑龍江國有企業創新不斷,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勢涌現。


      2022年,哈電集團、中國一重、黑龍江移動等17家企業歷時兩年籌備,共同出資1億元資金組建發電裝備智能制造創新中心,這是黑龍江首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成立以來就帶著投資黑龍江省內兩新產業使命的新產業投資集團以投代引,投資5.7億元、帶動投資19.3億元,成為黑龍江省“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最可信賴的“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和“戰略資本”。


      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將種業作為公司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發展方向,大力推進種源核心技術攻關,權屬公司龍科種業開展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2023年新取得2項植物新品種權,在新疆塔城建立玉米種子制種田8000畝,生產玉米種子540萬斤。


      體制機制方面,黑龍江省國資委也動了真格。2023年,黑龍江省國資委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作為對企業負責人考核的硬杠。當年,黑龍江省國資委出資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投資同比增長63.37%,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4%。


      黑龍江省國資委還將科技研發投入強度納入出資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指標。


      龍江森工集團經營管理部(改革辦)部長王好巖告訴記者,自2022年起,龍江森工集團投入1000萬元科技研發基金,鼓勵技術創新,按照年10%的增長比例持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已支持科技創新項目100余項。


      多家黑龍江國有企業也抓住了數字化、智能化的機會。


      龍江森工集團計劃構建數智森工總體框架,劃定數智企業管理、資源資產管理、產業經營發展3個業務板塊。“我們數智化的目標是,到2025年,打造‘全域一朵云’,實現對海量數據結構化處理并實時分析,推動林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程。”王好巖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此外,龍江森工集團建成集林火監控、北斗定位、數字通信、可視化指揮于一體的生態建設指揮中心和森林防滅火指揮中心。


      王好巖介紹,當前雙中心建設正在從集團總部向基層機構不斷推廣,計劃打造三級智慧指揮中心,實現林場、各林業局、集團總部的互聯互通,應急管護、災害防治、指揮調度的統一。


      “數字化轉型打破了產業格局制約,大企業率先推進數字化改革并帶動地方國企加快跟進,國企改革發展呈現新局面。”白津夫說道。


      不過,他坦言,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受產業特殊性限制,黑龍江國有企業的一些領域仍面臨規模市場化難題。如重大工程企業以保證國家之需為重點,能源資源型產業、重大裝備制造業、軍工企業仍占比較大,改革仍需統籌深化。


      白津夫提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從制度、體制機制、政策體系的高度對數字經濟發展謀篇布局,前所未有。考慮黑龍江在制造業方面積累了競爭優勢,黑龍江國有企業可借此機會,重點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


      黑龍江國企改革的下一步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了詳細部署,為國企改革指明了方向。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黑龍江國企改革面臨著新要求、新挑戰。


      8月2日,黑龍江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王鳳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及,要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適時組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國有資本“三個集中”,其中之一便是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在這方面,黑龍江省新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產投集團”)已展開探求破解之道,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績。


      新產投集團是黑龍江省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承擔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器等功能。近年來,新產投集團聯合 11 所省內頭部高校、2 家科研院所、3 家產權交易平臺及 22 家投資機構,組建黑龍江省科技成果投資轉化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目前聯盟成員單位已擴展至 59 家。


      聯盟積極打造科技與產業之間的“橋梁紐帶”,探索“展+談+訪+會+培”的全鏈條服務模式,全生命周期賦能項目成長壯大。聯盟以項目投資為支撐,豐富轉化成果“項目庫”,已通過各類活動累計推動 208 個項目與資本對接,簽約金額14.35 億元。


      此外,白津夫認為,數字化轉型也是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的路徑之一。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應圍繞“四鏈”協同轉型來推進,也就是補鏈、延鏈、升鏈、建鏈。


      短板產業補鏈是數字化轉型重點。建議通過加快補鏈,擴大整體優勢。優勢產業則要延鏈,要重視生態產業建設,關注前沿技術、高端基礎制造工藝、高端基礎材料等方面的建設等。


      傳統產業升鏈,要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培育傳統產業發展新優勢。新興產業鏈則著眼于國際產業競爭,建鏈擴鏈優鏈,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產業鏈供應鏈優勢,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建議黑龍江國企按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要求,進行系統優化。既要有統一規劃要求,又要從實際出發,區分不同產業、不同區域,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白津夫說道。(記者 鄭雪)


      轉自:中國經濟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