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龍江省同江市廣袤的黑土地上,一場關于"時間差"的智慧農業實踐正在上演。近年來,同江市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肥沃的黑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特色鮮食玉米產業,通過創新種植模式和銷售渠道,當地農戶實現了增收致富。
在同江市綠農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同江綠農合作社")鮮食玉米播種現場,播種機正在開展今年第三批播種作業。今年,該合作社創新采用"接力式"種植模式,自5月2日起,每隔8至10天便播種一批鮮食玉米。
鮮食玉米的"鮮",既是賣點,也是難點。通過精準控制播種間隔,成功解決了鮮食玉米集中上市導致的加工壓力大、品質下降等難題,有效延長了銷售周期,避免了企業加工設備超負荷運轉,又能保證每批玉米都在最佳糖度期采收,口感更香甜軟糯。
鮮食玉米從采摘到加工必須爭分奪秒。一旦超過24小時未處理,糖分便會迅速流失,口感變硬,商品價值大打折扣。過去,集中上市常導致加工廠"消化不了",農戶只能眼睜睜看著"鮮玉米"變"老玉米"。如今,同江的"接力式"種植讓加工廠松了口氣,每批玉米按計劃成熟,這種"接力式"種植模式,通過科學規劃種植時間,確保了玉米的持續供應。
3年前,同江綠農合作社理事長劉津江果斷作出決策,帶領合作社開啟種植轉型之路,將目光投向市場前景廣闊的鮮食玉米。劉津江深知,只有優質的原材料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因此他對種植過程嚴格把控,從選種、播種到收獲,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經測算,鮮食玉米每畝收益較傳統玉米提升2-3倍。
在前不久的第34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上,劉津江與廣州等地的客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現在每年200萬穗的銷量基本能提前鎖定。"劉津江說,目前,按照訂單加工,每半個月就能發1-2車,每車10萬穗,到12月份就能全部售罄。
"合作社采取定制農業的方式,與銷售企業簽訂采購合同,通過提前預訂,有針對性地進行生產和種植,鎖定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農產品的銷售效率和利潤空間。"同江綠農合作社技術員滕林說,"今年鮮食玉米能種5至6茬,每茬能種4坰地。目前我們與別的企業簽了定向合同,銷售不用愁。"(記者 高偉 通訊員 繆海月 梁晨 陳晨)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