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提出了“以籌建信用信息中心為手段,實現金融機構和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以信用評級(分)為依托加大金融支農惠農力度”的工作思路,確定了“一個建立、兩個拓寬、三個完善、四方合作”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框架,不僅促使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明顯下降,也為農民快速高效獲取貸款支持提供了通道
黑龍江省農信社干部走村串戶為貸款農戶評級授信。(資料圖片)
松嫩平原腹地,小興安嶺南麓的訥謨爾河畔,有一片富饒的黑土地——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這里不僅富產大豆和馬鈴薯,更被人民銀行總行確定為黑龍江省唯一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探索出農村金融服務三農的“克山模式”。
建設農村信用體系
確定“一個建立、兩個拓寬、三個完善、四方合作”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框架
所謂克山模式即“以籌建農村信用信息中心為手段,實現金融機構和政府相關部門信息共享、以信用評級(分)為依托加大金融支農惠農力度”,其核心是“一個建立、兩個拓寬、三個完善、四方合作”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框架。
——“一個建立”:建立一個具有縣域特色、功能齊全、覆蓋廣泛、主要服務于現代農業和城鎮化建設的縣級信用信息中心。
——“兩個拓寬”:拓寬信用信息采集對象范圍,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來,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信用評級;拓寬信用信息采集內容的傳統框架,采集內容除銀行業信用信息外,還將采集對象的對外擔保、受表彰及處罰、參保信息等。
——“三個完善”:完善中小微企業、農戶、農村經濟組織信用體系建設;完善農戶、農村經濟組織、中小微企業信用評級方式方法;完善信用信息有效整合與信息共享機制。
——“四方合作”:克山縣政府實施行政支持,加大經費投入,主導縣域信用體系建設,推動有關成員單位建設信用信息中心;人民銀行給予征信技術支持,并運用支農再貸款等手段,在信貸準入門檻、貸款額度、利率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各家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信用中心數據,建立信用評價機制,落實金融優惠政策,創新金融產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農專社、農戶等涉農主體積極配合開展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評定,有效利用金融資源發展壯大。
同時,克山縣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開展“三信”評定工作,在“三信”評定過程中確定了“一采、二評、三統一”的評定方法。“一采”是指在信用信息的采集過程中推行“一確認兩簽字”信息采集方式。即采集人和被采集人共同簽字,同時由采集小組確認,逐戶采集確認農戶信息。到目前已經建立農戶信用檔案63544戶,采集錄入率達100%。“二評”是指克山縣制定出臺《克山縣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克山縣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鎮)評定暫行辦法》,在利用縣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統進行評定的同時,村委會、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分別對信息主體進行評價,并將結果進行公示,確保評定結果得到各參評主體的認可。目前已經評出3A級信用戶3533戶,2A級信用戶15633戶,A級信用戶34260戶,在3A級信用戶中優中選優評出“黃金信用戶”272戶。評定信用村94個、信用鄉鎮13個。“三統一”是指實現評價指標、評分標準、操作流程“三統一”。克山縣出臺了《克山縣信用戶、信用村和信用鄉(鎮)評定暫行辦法》,規定所有信用信息主體采信的采集項目、評價指標全部一致。利用縣域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統一設定系統評分標準,系統自動評分。采集、錄入、評分和公示等評定操作流程完全一致。
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提高了農民的信用意識,也使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明顯下降
在克山縣河南鄉學習村,種糧大戶佟永貴告訴記者,這兩年從農信社貸款,種了190畝玉米、黃豆,一年賺四五萬元不成問題。記者問及貸款手續費不費事時,佟永貴說:“開春向農信聯社申請貸款后,信貸員就來到家里照相,把房子、拖拉機等做抵押,辦了兩戶聯保,不到7天就放款了。”
村民們告訴記者,村里還有不少農信社評出的“黃金戶”,享受銀行授信額度封頂10萬元,保底5萬元,周轉使用3年無擔保的優惠政策,要是臨時取一兩萬元連利息都不用掏,隨時有錢隨時還。
克山古北鄉更好村農機合作社經理楊文幫將1.33萬畝土地經營權和農機抵押進行“組合抵押貸款”,2016年從信用聯社貸款900萬元,2017年貸款500萬元。楊文幫感慨道,如今農民的信用意識都增強了,要是信譽不好上了黑名單就別想借錢發展了。克山信用聯社河南鄉信用社主任馬秀芳告訴記者,信用不好的農戶第二年是貸不到款的。
人民銀行克山支行行長杜宏林說,信用村家家戶戶幾年內的經濟狀況都在信息平臺上登記了,所以辦理農信貸款十分便捷。
克山縣委書記劉國文告訴記者,克山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使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明顯下降。截至2016年年末,全縣涉農貸款不良率為1.49%,比去年同期減少5.53個百分點。同時,金融企業貸款效益得到提升。
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結合農戶、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業公司等不同對象的生產實際,推出3種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
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積極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的“三信”評定與創建,制定《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支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實施方案》,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將貨幣政策工具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結合,推動涉農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
劉國文介紹,克山縣政府通過縣鄉農經部門和村委會,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和融資平臺,在平臺內設置農村產權融資服務窗口,直接受理融資申請。村、鄉土地流轉中心負責核實耕地詳細信息后進行抵押登記,縣土地流轉中心負責辦理流轉土地他項權證;涉農金融機構結合農戶、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業公司等不同對象的生產實際,推出三種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模式:對農戶實行完全形式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對合作社推出了“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公司”貸款和“土地經營權抵押+其他物權抵押”貸款模式(其他物權包括農機具、股東財產、村集體機動地等);還有土地流轉按揭貸款等。
克山縣古北鄉永勝村種糧大戶郭喜告訴記者,他家的旭光家庭農場將620戶農民的1.16萬畝土地流轉過來,集約種植大豆等作物。2016年,郭喜需要支付土地流轉金并買農資,需要貸款卻沒有抵押物。克山信用聯社信貸員了解情況后,幫助郭喜協調利用村里的機動地抵押貸款。在村民代表大會、村聯委會上,經40個村民代表簽字畫押并由信貸員和客戶經理現場錄制影像資料,村里將2700畝機動地作抵押,為郭喜貸款450萬元。今年,郭喜又利用村機動地進行信用貸款,買了400多萬元的“大豆聯合收割機”等農機具,用于土地連片種植。
克山永強農機合作社總經理李偉峰也向記者介紹,2017年3月,該農機社收購1萬多噸玉米亟待處理,備春耕也急需購買80多萬元的農機用柴油及種子、農資等,導致李偉峰資金緊張。這時克山信用聯社伸出援手,協調用價值1200多萬元的農機具抵押貸款。農信社派人到農機局備案,并現場拍照采集資料,按信用信息管理系統誠信戶待遇,7天內發放200萬元。
針對這些金融創新產品,黑龍江省農信聯社理事長王建成介紹,多年來,全省農村信用社發揮網點覆蓋面廣、貼近“三農”的優勢,不斷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省聯社緊密結合全省經濟特征和市場需求,整合推出“豐收時貸”系列40多款信貸產品。
記者了解到,自2012年起,黑龍江省農村信用聯社、農行、工行、郵儲銀行等先后成立村鎮銀行,紛紛推出貸款新產品,共同解決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貸款難等發展問題。(記者 倪偉齡)
轉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