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迎來長期政策利好。
像抓經濟一樣抓綠色發展,像呵護生命一樣呵護生態。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實施以來,我省積極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優化再生金屬產業區域布局,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在許昌長葛市,大周鎮從“撿廢品”起步,經過綠色轉型,形成了年主營業務收入超900億元的再生金屬產業,實現了由散到聚、由低到高、由弱到強的蝶變。
從撿廢品到撿飛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只有沒放對位置的資源。
4月26日,記者來到位于大周鎮的長葛循環經濟產業園。河南凱美特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起重機在空中揮舞著“手臂”轉運著一捆捆鋁卷,亮閃閃的鋁卷經過冷軋、標記、過磅、稱重后,被碼放得整整齊齊。它的前身就是生活中常見的廢舊鋁材。
廢鋁如何變廢為寶?記者在車間內看到,工人將收來的廢舊鋁制品投入熔爐進行熔煉、精煉、扒渣,合格的鋁水經流槽進入鑄造工序,做成鋁卷,再進行切割加工,新的鋁型材誕生了。
“我們這個地方地上沒資源,地下沒礦產,土地還是沙土地。”河南凱美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薛帥鋒回憶,以前大家主要靠制作銷售紅薯粉條掙錢,到縣城賣完粉條回來,勤勞的大周人覺得架子車空著是浪費,就順便把城里的舊東西收回來,也沿路撿一些廢品,可以換點小錢花。
“拎著袋,收破爛兒,人人都在掙活錢。”這句順口溜形象地反映了大周當年家家戶戶收廢品的情景。
“剛開始的時候,主要以收塑料、廢紙為主,后來大家發現有色金屬的價值比較高,就轉向收購鋁、銅等金屬,從廢舊電線、電纜、家電里‘淘金’。”薛帥鋒說。
隨著銅、鋁等金屬價格上漲,大周人跑得越來越遠,胃口越來越大。甚至有人跑去俄羅斯,把報廢的飛機“倒騰”回來。
發展循環經濟逐漸成為大周鎮的重要產業,布局持續優化,規模不斷擴大。
從撿到煉產業鏈越拉越長
后來,一些大周人學會了冶煉技術,將廢舊金屬簡單加工,賣出了更高的價格。有的人干脆放棄收購廢品的生意,專門辦廠加工他人收購來的廢舊金屬。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一個模仿一個,越來越多的大周人琢磨著怎么樣才能最大程度地變廢為寶,創造收益。
大周鎮再生金屬產業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產業鏈條和優勢逐漸形成,經營鋁、不銹鋼、鋅、錳、鉻等20多個品種,金屬爐料和運輸業等相關產業也漸成規模,企業數量突破1000家。
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大周鎮重視經濟發展,更重視環境保護。
“我們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全循環、綠色發展的產業格局。”長葛循環經濟產業園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靳群偉介紹,長葛循環經濟產業園被確定為國家“城市礦產”示范基地。
從本地造到引外資“冶煉”千億級“金屬王國”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隨著再生不銹鋼、再生鋁、再生銅、再生鎂四大產業的快速發展,瞄準產業轉移時機,大周鎮積極圍繞拉長產業鏈條、做強產業集群謀劃引進項目,打造循環經濟產業發展高地。
“我們是一家廣東的企業,來這里建廠,就是看重這里的再生鋁生產能力和有色金屬交易市場規模。”河南拓譜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浩杰說。
不僅如此,大周還吸引外資企業紛紛入駐。
今年2月,德國獨資企業百菲薩環保科技(河南)有限公司在大周鎮投產。公司采用威爾茲回轉窯生產工藝和配套設備,可以把電爐煉鋼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吃干榨凈”,而且不產生任何形式的二次污染。每年可回收處理11萬噸電爐煉鋼除塵灰,從中提煉出4萬噸氧化鋅,相當于建了一座可循環的“寶礦”。
大周鎮形成了從廢舊金屬回收、分揀、拆解、冶煉、加工到產品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構建了全鏈條、全循環的發展格局,年回收利用各種廢舊金屬總量400萬噸,節約標煤近7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00余萬噸……
2022年,長葛循環經濟產業園主營業務收入936.21億元,同比增長12.52%,重點謀劃“十四五”項目70個、總投資577.96億元。
潛力巨大、前景無限,長葛循環經濟產業園正培育一個再生金屬千億級產業集群,助力綠色發展。
轉自:大河網-河南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