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加快培育壯大河南省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鏈推進會在河南洛陽召開。
據了解,計劃到2025年,河南省將基本形成鏈條完整、技術先進、優勢突出的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體系,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產業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
推進現代化河南建設,培育壯大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鏈
工程機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關鍵指標。據統計,全省工程機械龍頭企業數量為234家,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各環節,產業發展基礎夯實、產業規模持續壯大、龍頭企業實力雄厚、行業發展勢頭強勁,具備助推新型工業化和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堅實基礎。
河南省作為工業大省,2022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萬億元,工業總量居全國第5位,擁有萬億級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盾構裝備、礦山裝備、起重裝備等在市場上具有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推進會上,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口市委書記、鏈長張建慧從產業鏈條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工程機械產業主要優勢。“河南工程機械產業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資源、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卓越的創新能力,迅速崛起并在全國工程機械行業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張建慧分析,未來,河南省工程機械產業需要進一步鞏固現有優勢,繼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進一步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聚焦延鏈補鏈強鏈,培育打造河南省新優勢
為培育壯大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鏈,河南省發布了《河南省培育壯大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鏈行動方案(2023-2025年)》。行動方案圍繞4000億元產業規模目標,立足河南省產業現有發展基礎,從補鏈、延鏈、強鏈、提升智能綠色水平和打造建設、礦山、起重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五個維度明確了培育路徑。培育和招引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行業鏈主企業,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工程機械優勢品牌。
同時,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趨勢,在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五鏈的基礎上,創新提出打造服務鏈,加快推動工程機械企業從制造型向制造服務集成型轉變,推動行業從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
工程機械產業鏈是河南省重點培育的28個產業鏈之一,也是河南省先進裝備集群的重要一環。“河南省交通廳作為產業鏈責任單位,積極謀劃,廣泛調研,并組織專家團隊,嚴謹論證產業發展布局,確定了產業鏈緊緊圍繞建設機械、礦山機械、起重機械河南省三大優勢產業,以中信重工、中鐵裝備、衛華集團等龍頭企業為產業鏈依托,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要素鏈、制度鏈、服務鏈’六鏈’深度耦合,加快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核心企業強鏈,培育鄭洛新許千億級建設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新鄉千億級起重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鄭洛新焦千億級礦山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河南科技學院機電學院長、教授聶福全介紹,在人才培育上,以河南科技學院承建的河南省先進工程機械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產業學院等高教資源為依托,培育工程機械高層次人才,加快我省工程機械向綠色化、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專業化高質量發展轉變。
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擦亮河南智造名片
記者來到位于洛陽市的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重工”)。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為徹底解決尾礦濕堆造成的污染和潰壩風險,中信重工于2021年就開始研發GPYJ900-12W特大型過濾機,該過濾機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真空盤式過濾機,直徑達到了7.8米,相比較小型過濾機,能耗節省40%,生產效率高,占地面積小,有效降低礦山用戶的投資成本25%、降低運行成本33%,降低管理成本50%以上,屬于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在同樣位于洛陽市的洛陽LYC軸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洛軸”)標準化廠房建設項目現場,只見智能化的生產設備不停運轉,熱火朝天的忙碌場景隨處可見。據了解,2022年,在新能源汽車多方利好的大形勢下,洛軸訂單日趨飽和。為擴大產能并提高市場競爭力,該公司布局汽車輪轂軸承單元智能生產線建設項目,建設一個“5年先進、10年不落后”的智能工廠,打造一個汽車輪轂單元細分領域的行業標桿。
像洛軸和中信重工這樣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在河南還有很多。鄭煤機建成行業內首家原生數字化工廠,礦用液壓支架產銷量世界第一、自動化程度全球最高;中鐵裝備建成世界首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云計算平臺和大數據中心,盾構機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躍薪時代實現礦區作業的全面監控和無人駕駛,在國內率先提出并進軍“綠色智能無人礦山”……
據了解,河南將通過打造一批千億級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集群,把建設制造強省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全國工程機械行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貢獻河南方案。“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履行鏈長責任單位職責,緊盯重點任務推進,推動企業加強合作,組織供應商大會,全力助推河南省打造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先進工程機械產業鏈。”河南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高建立表示。(記者 夏先清)
轉自:經濟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