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力爭年底前發放穩崗擴崗專項貸款400億元以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7-23





      記者從7月19日召開的“河南省推進2025年下半年經濟持續向上向好”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下半年,河南將從加強政策供給穩存量、拓寬就業渠道擴增量、突出重點群體兜底線、強化技能培訓提質量和強化技能培訓提質量這五方面做好穩就業工作。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構建大就業工作格局,有效應對各種壓力挑戰,全省就業形勢總體保持平穩。”河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黨組書記、廳長丁同民介紹,今年上半年,河南省城鎮新增就業71.02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16.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5.1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0.03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合理區間,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如何繼續做好穩就業工作?丁同民表示,一是加強政策供給穩存量,抓好河南省委、省政府即將出臺的《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實施意見》的落細落實,促進財政、產業、金融等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協同發力;加力出臺穩就業的增量政策,對相關企業提高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比例、階段性緩繳社會保險費、擴大社會保險補貼范圍等,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全面落實穩就業存量政策,采取直補快辦、免申即享等方式,加快兌現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延續實施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力爭年底前發放穩崗擴崗專項貸款400億元以上、創業擔保貸款100億元以上,激發企業吸納就業能力。


      二是拓寬就業渠道擴增量,大力挖掘市場化就業崗位,落實崗位挖潛擴容方案,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消費新熱點打造、重點工程項目實施、基本民生服務提供等領域,發揮產業帶動作用,歸集企業用工崗位50萬個;積極拓展政策性崗位資源,實施“三支一扶”“鄉村振興村級協理員”“萬名大學生助企服務”等專項計劃,挖掘政策性崗位20萬個以上;發揮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健全創業培訓、服務、孵化、活動相融合的創業支持體系,挖掘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崗位20萬個,進一步拓展新的就業增長點。


      三是突出重點群體兜底線,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作為重中之重,主動與教育等部門做好信息銜接,確保7月底前完成畢業生數據移交,8月底前普遍聯系服務一遍;同時,提高就業見習質量,全年募集10萬個就業見習崗位,組織3萬名大學生開展見習,以見習促進就業;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及1次培訓或見習機會,特別是對困難畢業生,一幫到底、不漏一人。另外,拓展農民工外出務工和就近就業渠道,加大以工代賑支持力度,大力發展勞務品牌,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全年脫貧人口務工規模穩定在210萬人以上。同時強化困難人員就業援助,落實貸款優惠、稅收優惠和培訓補貼、崗位補貼、社保補貼的“兩優惠三補貼”政策,全年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8萬人以上,兜住兜牢困難群體就業底線。


      四是強化技能培訓提質量,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為牽引,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突出抓好“新質生產力”和“民生需求”兩個領域的培訓,確保全年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00萬人次以上、新增高技能人才65萬人;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培訓精準性,推進97家技工院校學校布局、專業結構、培育模式“三個優化調整”,加強與2000多家企業深入合作,積極推動工學一體化,深化產教融合,切實打造“產教評”相結合的技能生態體系;籌辦好9月將在河南省舉辦的第三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全力營造青年人才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良好氛圍。


      五是優化就業服務促匹配。今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提升就業服務保障能力”列為10件重點民生實事之首。健全全省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優化高校畢業生信息平臺,建設全省統一的就業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數智就業服務模式,并促進我省人力市場與全國統一的人力市場聯通融合;建強基層就業服務網點,將基層就業公共服務納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范圍,發展嵌入式社區就業服務站點,新、改建2000個以上零工驛站和400個以上“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持續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高質量辦好“就業一件事”和“個人創業一件事”,舉辦“金秋招聘月”“百日千萬招聘專項行動”等系列招聘活動,全年舉辦不少于5000場專場招聘會,實現就業服務不停歇、招聘信息不斷線。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的‘四穩’要求,聚焦‘兩高四著力’,持續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防變量、優服務、兜底線,確保實現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千方百計穩住全省就業基本盤。”丁同民表示。(記者 潘志賢 實習生 吳雙雙)


      轉自:中國青年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