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南召縣戴了多年的貧困帽子摘了下來。這天,南召縣的廣大干群雖然說不上奔走相告,但人們言語間的激動興奮之情顯而易見。兩年多的憋屈,其中的酸甜苦辣、個中滋味,全因為一場“翻身仗”而煙消云散。
南召縣摘下來的不僅僅是貧困的帽子,更摘掉了世人的“有色眼鏡”——南召人不僅敢打硬仗,而且還有打贏硬仗的信心和決心。
2017年,脫貧攻堅交叉考核,該縣在南陽全市位置靠后受到追責問責;2019年,脫貧攻堅綜合考核,該縣在南陽全市位列第一名備受矚目。兩年多的時間,南召縣委縣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全力以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縣委書記作為總指揮始終奔赴在最前線以上率下,車上放條被子走到哪村住哪村,全縣溝溝岔岔了然于胸;各級干部“白加黑”沖鋒陷陣,一戶不漏,一人不少,喬端鎮鎮長朱超全鎮999家貧困戶家家都去過至少一次,每個孤寡人員都有合影;駐村第一書記以村為家,跑項目、找資金、上產業,河南省招生辦駐太山廟村第一書記陳伯斌、李德典接力奮戰,為全村爭取各種資金4000萬元,全村煥然一新,成為脫貧致富的“明星村”“幸福村”。
5月18日,說起來南召縣的這場“翻身仗”,南召縣政協副主席、縣扶貧辦主任李立思索良久,說了一句話:“啃硬骨頭,一要用心,二要用錢。”
南召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27083戶81795人,已脫貧24627戶76394人,尚有2456戶5401人沒有脫貧,今年9月底前要全部脫貧。
“這兩年,啃的都是硬骨頭,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度大、任務重。”李立說,“南召縣緊盯增加群眾收入和兩不愁、三保障,用心用力、不惜一切代價加大投入,發展產業,促進就業,鼓勵創業,一路下來盡管坎坎坷坷,但我們用真心和細心,真扶貧、扶真貧,用實干實效贏得了老百姓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
“出路在山,希望在林”。南召縣委縣政府科學認識到,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是南召縣的獨特優勢,“林+N”生態扶貧是南召縣的點睛之筆。
全縣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金融+支部+貧困戶”的帶貧模式,建成苗木花卉、食用菌、中藥材、柞蠶、艾草等特色種植基地125個,打造農業產業化集群3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905家,土地流轉面積達19萬畝,1.3萬余戶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參與務工、輻射帶動、保底回收等多種模式實現戶均年增收5000元。其中,四個“一體化”成效顯著。林苗景一體化,主要是發展玉蘭花木產業,全縣種植40萬畝,帶動貧困群眾7800余人,年戶均收入1萬元;林果藥一體化,以辛夷、皂角、杜仲為主的木本中藥材種植,帶動貧困戶2600多戶,年戶均增收3000元。以黃金梨、硬質桃、葡萄、核桃、石榴等為主的高效林果業,帶動貧困戶1800余戶,年戶均收入3000元;林蠶菌一體化,主要發展柞蠶養殖、食用菌種植、林下養殖,帶動貧困群眾1000余戶穩定增收,年戶均收入1萬元;林養游一體化,大力推動林下經濟、健康養老、休閑旅游一體化發展。全縣已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鄉村旅游示范園區和鄉村旅游示范點25個,帶動貧困群眾1200余戶3200余人穩定增收。
多年的農村工作經驗,讓南召縣委書記劉永國敏銳地發現,當前社會上有6種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最為稀缺的資源。他說,企業家、成功人士、經濟能人、科技強人、新鄉賢、優勢農戶,具有極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相應地他們也有極強的帶貧能力。于是,南召縣適時提出了“六抓帶動”,發揮他們在資源、技術、經驗、市場、人脈等方面的頭雁引領作用,以關鍵少數輻射帶動重要多數,帶動優勢產業升級,吸納貧困群眾就地就業,凝聚決勝脫貧攻堅合力。
實踐證明,“六抓帶動”社會扶貧是南召縣的神來之筆。河南省五垛源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郝洪坡建設18座中草藥種苗繁育大棚,林下種植中藥材5000余畝,通過安置務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周邊100多戶貧困戶增收致富;經濟能人靳長杰在四棵樹鄉黃土嘴村流轉坡地1200余畝種植軟籽石榴,帶動40余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目前,南召縣培養本土企業家350余名、經濟能人830余名,選聘408名農業產業發展指導員,帶動培養優勢農戶1200余戶。
南召縣還有一個生花之筆是“星火計劃”創業就業扶貧。李立說,這個計劃的關鍵點是在“獎補”上,縣里每年都拿出真金白銀獎勵那些發展產業、務工就業的貧困戶,激發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產業方面,貧困戶以戶為單位,年度自主發展產業穩定收益在6000元以上的,按產業項目凈收益5%給予補貼。以此推算,最高補貼不超過1500元;在就業方面,發動縣域內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新型經營主體等參與脫貧攻堅,吸納貧困戶就業。貧困戶年度務工收入按1萬元、2萬元、3萬元分別對應給予500元、1000元、1500元補貼,最高不超過1500元。
收入越多,“獎補”越多,“核算貧困戶收入時,再也不會遇到瞞報、少報收入的事情了,而且貧困戶自主脫貧致富的主動性越來越強了。”李立說,南召縣扶貧的實踐說明,幫扶除了“要用錢”,還真得“用心”。
“一床一柜一桌兩凳子”“一枕兩單三被子,四季換洗有衣服”,這是南召縣對無勞動能力貧困人員的剛性配置。“看似小事,實則體現出了黨和政府的真情實意,這真是把貧困戶當成了自己的親人。”太山廟鄉黨委書記秦性松說,除此之外,南召縣還有一個“餐敘”活動,就是每個幫扶干部都要去貧困戶家里吃頓飯、拍拍話兒。“去貧困戶家里,咋著也得割幾斤肉吧,尤其是貧困戶聽說干部要來家里,誰不把自己家里里外外收拾一下,碗筷也是洗了又洗,慢慢地人都被感化了,知道我們不是做樣子,是真心幫助他們的。”
這幾年,南召縣“用心用錢”真情投入,整合各項財政資金24億元,修建通村道路1117公里、橋梁111座4496延米、安防工程694公里,建設集中供水工程281個,解決48.39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實現了102個貧困村通村公路硬化、通客運班車;農村飲水符合要求,村通動力電,戶戶通電;廣播電視實現戶戶通,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有標準化衛生室,還配有合格鄉村醫生或執業(助理)醫師。
“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群眾幸福感油然而生,但南召縣委縣政府深知肩上的責任還很重。“目前,全縣還有2456戶5401人未脫貧,攻下最后堡壘的任務很重,必須一鼓作氣、決戰決勝,高質量完成剩余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劉永國在近日召開的縣委全體會議上再壓擔子、再示決心,一定要把貧困帽子永遠摘下來,努力實現脫貧致富,奮力實現全面小康。(倪申 曹國宏 廖濤)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