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心里話……”6月20日下午,在喬端鎮白河社區搬遷點,白銀溝村搬遷戶馬合喜家里準時唱起了小曲,小小的客廳里有人彈琴、有人拉二胡、有人敲梆子,大家歡聚一堂,其樂融融。
今年63歲的馬合喜,是一名退伍老兵,因患有心臟病不能過度勞動,妻子患高血壓也無勞動能力,因病致貧,老兩口的醫藥費用使一家人日子過的捉襟見肘。2016年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在政策的扶持下,他不僅從山溝溝里搬入了社區新家,還利用到戶增收資金發展起山羊養殖,現在一共養了30多只,每年靠賣羊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馬全喜的兒子退伍后在政府的幫助下也找到了工作。
日子過得好了,馬全喜就琢磨著撿起自己拉二胡的手藝,每周組織小戲班唱一唱。“以前吃飯都是問題,哪有心情坐下來拉二胡,現在黨的扶貧政策好,讓我們這些困難群眾住上了新房,過上了新生活,閑來無事的時候,大家聚在一起樂呵樂呵,人過得有精氣神兒,生活才會越來越好嘛”馬合喜開心地說。
馬合喜一家的幸福生活只是喬端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白河社區搬遷群眾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以來,白河社區安置點共搬入了358戶1320人,涉及了全鎮18個村。在搬遷點,喬端鎮黨委政府按照“五有五新”的標準,建設扶貧就業車間、幼兒園、社區服務房、文化活動室、文娛廣場、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確保貧困群眾“穩得住、能致富”。
為了讓群眾“穩得住”,喬端鎮黨委政府從各個方面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教育上,在安置點已經建成一所幼兒園,一所小學,可安置幼兒240名,小學生600名。這不但疏散了街區學校大班問題,而且解決了移民搬遷群眾子女入學問題,改善了教學環境,有效提升了教學質量;醫療衛生上,集中安置點距喬端鎮衛生院不足2公里,社區也新建了一處衛生室,配備了醫務人員,可實現搬遷戶就近就醫;日常生活上,社區為358戶搬遷戶每戶預留了半分菜園地,實現貧困戶吃菜自給自足,有效減少搬遷戶生活成本;文體服務上,社區新建了休閑廣場、文化中心,安裝籃球架、跑步機等健身器材,設置了圖書閱覽室、棋牌室、文體活動室,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的精神生活需要。
安居之后,就要考慮樂業的問題,俗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為了讓貧困群眾的腰包鼓起來、心氣高起來、精神旺起來,喬端鎮黨委政府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保證群眾有產業發展,有工作去做。一方面,發展光伏扶貧,采取貧困戶家庭光伏電站和集中安置點實施光伏村級小電站相結合的方式,在集中搬遷點選址建設村級光伏小電站,對易地搬遷對象進行全覆蓋。另一方面,結合本鎮特色,以香菇種植為特色產業,開展技能培訓,建設扶貧車間和產業基地,并與電商扶貧相結合,實現了生產經營、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系列化、產業化生產鏈。
全域黨建引領,成立喬端鎮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建設了黨群服務廳,匯聚社區、機關干部、鎮直單位、兩新組織的力量,為群眾服務,整合力量解決實際問題,社區的衛生保潔、矛盾調解、社會治安、生產生活井然有序,為搬遷點群眾高質量脫貧保駕護航。
“搬遷只是手段,奔小康才是目的。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要做到安置與安心同在,絕對不能一搬了之,騎上馬,咱們還要送一程,今后我們將繼續做好搬遷后續工作,增強搬遷群眾的幸福感,真真正正實現安居樂業的目標。”喬端鎮黨委書記余春來說。(倪申 周坤 吳金怡)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