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國際貿易環境惡化;國內常態化疫情防控任務仍然艱巨,需求恢復仍有一個過程,企業經營困難還是比較嚴重,市場需求尚未完全恢復,加之環保攻堅、淘汰落后都到了關鍵節點,今年秋冬季企業生產制約加重,利空因素總體較多、影響較大,不穩定不確定性風險仍然很大,要實現工業經濟穩定運行的目標,任務非常艱巨。針對當前情況,8月18日,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李濤在全省工信系統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河南要抓住行業重點,促進“三大改造”,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網絡經濟強省建設,穩妥推動下半年工業經濟平穩運行,年初確定的工作任務,要一以貫之落實好。
強化企業服務保障,穩定工業經濟運行。要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強化對市縣、行業和企業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密切關注國內外疫情變化,持續推進工業經濟運行智能化監測平臺建設。推動產融合作縱深發展,深入實施“育鷹計劃”,持續探索“企業+銀行+保險”的信用貸款模式。開展產融合作試點示范,支持洛陽、許昌兩個工信部試點城市深入開展產融合作試點工作。積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全力組織清欠攻關,加大無分歧欠款的清償力度。推進企業服務各項工作,開展政策落實進萬企中原深度行活動;圍繞新基建、新能源汽車等重點領域投資項目,以及建材、快消品等重點產業開展多層次、重實效的產銷對接。
以智能制造為引領,持續推進“三大改造”。一是推動智能化改造深度實施。培育建設50個省級智能工廠、100個智能車間,建立健全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培育機制,不斷提升示范企業的群體規模和質量水平。依托智能制造項目庫,抓好1000個重點項目建設,加強項目進度監測和跟蹤服務,確保盡快建成、投產達效。二是推動綠色化改造對標提升。開展工業節能監察和工業節能診斷,對重點行業開展能耗監察。推動環保裝備產業發展,組織推薦列入規范條件符合企業名單。持續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和城市建成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三是推動大規模技術改造提速升級。加快實施“十百千萬”技改提速工程,加強“三大改造”項目的謀劃和儲備,強化對全省重點項目的動態監測和管理。持續做好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工作,指導省級創新中心培育單位加快建設步伐,下半年爭取完成5家以上培育單位正式認定。
聚焦重點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一是整合提升、倒逼轉型,做優傳統產業。推動各地落實鋼鐵、鋁、傳統煤化工、水泥、耐火材料等重點行業轉型發展,積極跟進國家新的產業政策,制定出臺各行業整合提升方案。綠色建材、輕紡要明確重點產業園區,列入重點支持提升計劃。二是以兩個清單為牽引,做強優勢產業。聚焦五個主導產業,梳理重點園區清單和重點企業清單,明確牽頭單位。比如汽車,牽頭單位是經開區產業園和上汽,在工信部門的指導下,拿出全省汽車產業整治提升的方案。三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做大新興產業。抓緊籌建產業技術研究院,將人才、平臺、園區三要素結合起來,通過創新的機制保障運行。省定新興產業的行動方案都已經出臺,下一步要建立健全例會推進、季度考評、年終問效的工作機制。推動建立先進制造業產業基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網絡經濟強省建設。搶抓新基建良好機遇,抓好《河南省加快5G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配套任務落實,完善5G產業發展協調工作機制,推進重點項目應用試點示范。發展工業互聯網,培育建設5~7個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持續開展“企業上云”專項行動,力爭全年推動3萬家企業上云。
強化開放合作,厚植產業發展優勢。一是抓緊制定產業鏈提升方案。初步確定的53個產業,相關處室要盡快梳理產業鏈條,制定產業鏈圖譜,成熟一個下發一個。二是圍繞重大活動做實招商引資。要按照安全、節儉、創新、務實的原則,全力籌備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圍繞產業鏈招引龍頭企業和頭部企業,帶來一批配套企業。三是推進專題招商。各地市要提高專業化招商水平,提前謀劃、儲備好招商項目,做好項目的包裝、推介和洽談,借助節會、論壇等各類招商平臺,開展專題招商、專門招商。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李濤指出,民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補充,在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河南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作用,督促各成員單位認真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系列政策。持續做好“一聯三幫”專項行動,開展“中原企業家大講堂”“中小企業賦能提升行動”等活動。積極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企業家培訓體系、企業融資服務體系等“三大體系”。辦好“創客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
轉自:中國工業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