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保護修復入選10個中國特色生態修復典型案例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1-07-07





      近期,包括內蒙古烏梁素海流域保護修復在內的10個中國特色的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布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同時對外首次發布的還有《IUCN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IUCN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使用指南》中文版。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 NbS),是指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自然的和經改變的生態系統的行動,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同時提供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效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作為一種新的理念,提倡依靠自然的力量應對風險(包括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協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烏梁素海流域既是黃河中上游最大的農業用水區,更是最大的自然凈化區,每年經三盛公水利樞紐灌溉耕地1100萬畝,最后全部退入烏梁素海,經其凈化后由烏毛計泄水閘統一排入黃河。烏梁素海曾經接納河套灌區90%以上的農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水質日益惡化,生態功能逐步退化,對黃河水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005年~2014年湖區水質一直徘徊在劣五類,其中2008年烏梁素海水污染達到頂峰,湖區一度爆發大面積“黃藻”。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兩級黨委政府在持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基礎上,推動農牧業轉型發展,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工程總投資57.4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億元。


      目前,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物多樣性提升。2019年,烏梁素海整體水質達到V類,棲息鳥類的物種和數量明顯增多,目前共有魚類20多種,鳥類260多種600多萬只,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以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白琵鷺等,其中疣鼻天鵝的數量從200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現在的近千只。截至2020年底,依托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 已完成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面積4萬余畝,有效遏制沙漠東侵,阻擋泥沙流入黃河侵蝕河套平原。受損山體得到修復,礦山地形地貌景觀恢復60%以上。項目區內河道水動力、水循環水質持續改善。同時,“天賦河套”品牌開啟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引擎,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也助推巴彥淖爾進入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轉自: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