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獲悉,截至5月下旬,全區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40.4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任務。據統計,今年全區投入免耕播種機8469臺,共有5511個實施主體參與保護性耕作作業。
按照“穩步擴面、質量為先”的原則,今年內蒙古主推秸稈全量覆蓋免少耕播種、秸稈部分覆蓋免少耕播種和秸稈少量覆蓋免少耕播種3種技術模式,實行差異化補助,實現高質多補。同時,內蒙古緊扣春播關鍵農時節點強化機具有效供給,充分運用智能監測終端實現保護性耕作地塊監測全覆蓋,有力推動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規范實施。
端牢中國飯碗,肥沃的黑土地功不可沒。“一兩黑土二兩油”,黑土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土層的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耕種的優質土壤資源。我國東北地區是世界主要黑土帶之一,分布涉及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以及內蒙古東部的部分地區。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飯碗。為了保護好、利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內蒙古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接連“上新”,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2020年起,內蒙古啟動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圍繞落實保護性耕作“多覆蓋、少動土”的核心技術,在東部四盟市34個旗縣(市區)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面積持續擴大。2020年和2021年分別完成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面積758.9萬畝和1116.2萬畝,為糧食穩產豐產和黑土地保護利用奠定堅實基礎。
近日,自治區農牧廳、自治區財政廳印發《內蒙古自治區2022年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推進行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明確,全區繼續在9個旗縣(場)實施保護性耕作整體推進行動,通過連續三年實施,整體推進縣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原則上超過該縣適宜面積的50%,努力形成技術到位、運行可持續的長效機制。同時,推進高標準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建設,引導政策資金、技術力量向高標準應用基地傾斜,嚴格技術應用標準,將重點高標準基地打造成農機農藝深度融合,保護性耕作配套技術標準化、規范化應用,區域特點鮮明、帶動有力的示范樣板。為了保障實施效果,還要根據不同作物、不同技術模式及區域特點,在20個長期監測點重點開展耕地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學性狀、生產成本、作物產量變化、病蟲草害變化和機具裝備適用性等情況的監測。(記者 韓雪茹)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