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影像醫學科柴軍教授帶領團隊成功完成首例利用上海交通大學顧力栩教授團隊科技成果人工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聯合CT引導肺結節經皮活檢術,該技術實現了在人工智能引導下對肺結節穿刺一針到位,意味著后期對肺結節進行活檢、消融、粒子治療等經皮微創治療技術將邁入智能化時代。
患者為71歲男性,年齡較大,肺部基礎疾病較重,術中風險較高,柴軍教授決定利用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進行經皮穿刺活檢術。手術過程中,只需在患者手術區域粘貼電磁定位貼后進行CT掃描,將掃描數據導入智能導航系統,通過智能算法設置進針點及最佳穿刺路徑,避開重要血管及器官。將電磁發生器置于患者穿刺區域上方,對穿刺區域皮膚局麻后,觀察電磁反饋的可視化界面,按既定路徑精準穿刺到達病灶,整個過程流暢,耗時約十五分鐘,術中及術后患者無明顯不適,未出現出血、氣胸等并發癥。
此前,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常規開展CT引導下穿刺活檢,術中需要多次CT掃描,穿刺時間較長并輻射劑量較大。上海交通大學顧力栩教授團隊科技成果智能手術導航機器人只需要術前一次CT掃描數據導入后進行引導,減少了掃描次數及輻射劑量,降低了出血、氣胸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提高了醫生操作的安全性、準確性、便捷性。
該技術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首次應用,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學內蒙古研究院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第一期合作項目“早期癌癥精準診療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臨床轉化”,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影像醫學科將利用優勢科研項目支撐,在肺結節穿刺活檢及介入治療方面實現智能化并推廣,在未來肺癌早診早治中,科技賦能于臨床,造福更多內蒙古患者。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