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助力鄉村振興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3-09-01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嚴格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要求,推動全產業鏈培育,積極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實施“一村一品”強村富民工程,多元化發揮農村特色產業及產品功能,進一步推動產業化經營,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取得實際效果,推進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打造特色產業村84個、特色小鎮8個,形成了中草藥、甘薯、小米、水稻、西瓜等優勢特色產業,奈曼中蒙醫藥小鎮、青龍山甘薯小鎮納入內蒙古自治區特色小鎮清單,城鄉協調發展潛力不斷釋放,糧食產量達25.4億斤,家畜存欄212.5萬頭(只)。奈曼旗各鄉鎮產業百花齊放,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多種模式協同發展,農民收入顯著提高,數據顯示,奈曼旗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底的8043元增加到2021年的14961元,年均增長10%以上。


      土城子鄉:特色種植面積擴大,養殖規模持續壯大


      近年來,土城子鄉堅持以調結構、優布局為主攻方向,全鄉播種面積13萬畝,綠色谷子、雜糧雜豆等高效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4萬畝,調整比例達18.5%。持續壯大養殖規模,建設養殖小區4處,發展家庭農牧場6家,2022年全鄉牛存欄6162頭、羊存欄5.66萬只、豬存欄1.2萬頭。


      治安鎮:推廣特色種植業


      近年來,治安鎮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深松整地作業工程,累計完成6.5萬畝;推進鹽堿地改良示范區建設,累計改良2萬畝;推廣特色種植業,全鎮甜菜、無籽西瓜、蒙中藥材、紅干椒、向日葵、糯高粱、沙地水稻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培育壯大了蘇都嘎查、東呼拉斯臺嘎查、西呼拉斯臺嘎查、沙巴淖爾嘎查、查干好來村、永樂嘎查等6個黃牛養殖示范嘎查村;畜牧業擴量提質穩步推進,牲畜存欄數達到5萬頭(只)以上。


      沙日浩來鎮:養殖產業提質增量


      近年來,沙日浩來鎮加快轉變“一糧獨大”的產業結構,著力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基地,蒙中藥材、蕎麥、花生、葵花、稻谷等高效特色作物穩定在5萬畝以上;推行為養而種、種養結合,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以上;不斷壯大林果產業規模,建設珍珠油杏等果樹經濟林3萬畝以上;聚焦養殖產業規模化發展,促進肉牛肉羊提質增量,牧業年度家畜存欄達到9.85萬頭(只);加強以牛羊為重點的牲畜品種改良,基礎母牛冷配率達到100%,引進杜泊、澳洲白、薩福克等優質肉羊種公羊150只,以三元雜交為重點的肉羊改良邁出重要步伐。


      東明鎮:做優做強高效特色種植業


      近年來,東明鎮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全鎮高效特色作物種植面積突破10萬畝。依托上奈林、雙合興無籽西瓜育秧基地,帶動全鎮西瓜栽植面積達到3萬畝,以鑫泉、潤達無籽西瓜種植合作社為引領,帶動全鎮無籽西瓜合作社規范運營,逐步打造東明無籽西瓜品牌,推動西瓜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以代筒、達木嘎筒辣椒育秧基地、保鮮庫、粗加工等項目為依托,培育打造代筒、達木嘎筒2個辣椒種植專業村,帶動全鎮辣椒種植面積突破2萬畝;以臺吉、東升、嘎查甸子等嘎查村為重點,輻射周邊村屯發展葵花1萬畝,谷子、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1.5萬畝。全鎮牲畜存欄達11萬余頭只,其中牛4萬頭(基礎母牛2.5萬頭、育肥牛1.5萬頭)、羊6.6萬只,初步形成了以大臺、小臺、臺吉等6個嘎查村為主的基礎母牛養殖專業村,以代筒、新興2個嘎查村為主的架子牛養殖專業村,以東升、雙合興等4個嘎查村為主的肉羊養殖專業村。


      新鎮: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近年來,新鎮堅持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農牧業提質增效,產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該鎮通過土地流轉、托管經營等方式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突破4萬畝,節水灌溉面積突破16萬畝,谷子、圓蔥、土豆、紅干椒等高效特色種植作物占總耕地面積的1/3,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5億斤。牛、羊存欄分別達到4.8萬頭和12.6萬只,飼草料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千頭以上的養牛專業村發展到23個,百頭牛以上的養殖大戶14戶,5千只以上養羊專業村達到7個,品種改良率達到85%以上,實現春秋防疫密度100%。培育選樹伊和“萬頭牛”養殖示范村、北大營子仁用杏示范基地、杏樹洼高效特色經濟示范村、布爾敦“雙千畝”紫花苜蓿種植基地等各類典型示范點38個。


      黃花塔拉蘇木:擴大特色種植規模提升養殖產量


      近年來,黃花塔拉蘇木發展節水農業取得成效,淺埋滴灌工程面積達到4萬畝,完成高效特色種植10萬畝,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9億斤以上,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產量、效益實現雙提升;甜菜等高效特色作物穩定在1100畝,耕地輪作1000畝,規模化流轉土地8000畝,種植青貯等優質飼草7000畝。種養結合,養殖業發展提速,鞏固提升標準化養殖小區(場)4處,養殖專業村8個,新增規模化養殖場3家,新增家庭農牧場19家,牧業年度家畜存欄達到8.5萬頭(只)。


      大沁他拉鎮:畜牧業持續壯大,林果業穩步發展


      近年來,大沁他拉鎮聚力調結構,以種植、養殖、林果、勞務輸出四大主導產業為引領,因村制宜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全鎮初步形成了以高效特色種植產業園區、現代畜牧業養殖區、新農村建設示范區、勞務輸出產業區、經濟林產業帶、城邊休閑觀光體驗環為主的“四區一帶一環”發展新格局。昂乃、興隆莊入選第一批自治區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39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保持在34萬畝,小麥、雜糧雜豆、瓜菜等高效特色經濟作物更具市場競爭力,端牢“飯碗”、端穩“菜籃子”;深入實施節水增糧行動,建設玉米節水高產示范區4035畝,落實高標準農田項目17萬畝;19個嘎查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成大沁他拉鎮十萬畝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鎮春秋棚發展至272棟、高標準溫室大棚達到88棟,建設保鮮庫1棟,庭院小菜園及裸地蔬菜發展至1435畝,設施農業年產蔬菜瓜果360萬公斤,經濟效益超1000萬元。護橋村微農紅干椒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劉家堡村“莓好時光”成為大鎮觀光農業新品牌。堅持種養結合、草畜一體,年度家畜存欄20.7萬頭(只)。實施牧草增量提質工程,建設優質飼草料基地5.2萬畝。扶持昂乃養殖小區培育“科爾沁牛”地理標志農產品,注冊大鎮“昂


      乃”商標,并獲得乳制品、酒制品SC食品生產許可證。以興隆莊“蒙東野果”集散地為中心,輻射帶動國道111線及G45高速連接線沿線構建經濟林產業帶,大力發展雞心果、沙果等本地特色果品,全鎮經濟林總面積達到3萬畝,精品小果園發展至350個,年產水果400萬公斤,年產值7200萬元。


      青龍山鎮:雜糧種植規模擴大


      近年來,青龍山鎮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由1.03億公斤增加至1.24億公斤,增長20.38%。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單產由413.2公斤增加至495.5公斤,增長19.9%。該鎮堅持轉變玉米“一糧獨大”格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建設以甘薯為主導,谷雜種植相配套的旱作農業示范區,發展高效農作物13.5萬畝,引進了煙薯25、濟薯26、商薯19等甘薯新品種,甘薯栽植面積從2000畝發展到3萬畝。投資3.78億元建成青龍山甘薯科技產業園區,甘薯產業從最初的賣原產品向工業化生產邁出堅實步伐,注冊了“青龍山粉條”縣域公用品牌,獲得了中國地理標志保護和生態原產地保護,互利村入選全國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得力營子村入選內蒙古“一村一品”示范村,沃禾農業公司甘薯申報認證為綠色食品,“奈曼甘薯”成功入選內蒙古農牧業品牌目錄區域公用品牌,“奈曼旗青龍山甘薯特色小鎮”已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特色小鎮清單。以“突出牛羊,發展豬驢”為主要思路,聚焦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2處,發展養殖專業村7個,全鎮牲畜存欄量從11.1萬頭(只)發展到16.7萬頭(只),青龍山鎮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白音他拉蘇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


      近年來,白音他拉蘇木牢牢把握轉型升級的時代特征,提振發展信心,催生發展加速度,展現上揚好態勢。一是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全蘇木高效特色作物面積穩定在3萬畝以上;重點推動黃牛舍飼養殖,實現牧業年度家畜存欄達到9.5萬頭(只);圍繞食用菌產業全鏈條發展,全蘇木6個食用菌產業基地建成出菇棚82棟,培育香菇150萬棒。


      葦蓮蘇鄉:“一村一品”發展壯大


      近年來,葦蓮蘇鄉穩定種植業,堅持“穩玉米,優水稻”的發展思路,全鄉糧食播種總面積穩定在8萬畝以上;按照“穩羊增牛”的思路,發展2個養牛專業村,新建養殖小區3處,全鄉家畜存欄達到8.4萬頭(只);依托氣調保鮮庫項目和專業合作社帶動,培育4個果樹專業村,大力發展以雞心果為主的經濟林,截至2022年,全鄉雞心果栽植總面積達到7000余畝。葦蓮蘇鄉東風村被認定為第一批自治區級“一村一品”(雞心果)示范村鎮。


      義隆永鎮:葡萄等特色種植業穩步發展


      近年來,義隆永鎮堅持以群眾增收為目標,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方式、調結構,種養兩大支柱產業穩中有升。全鎮節水農業面積達到12.5萬畝。高產玉米示范田2萬畝,刷新了東北地區高產密植玉米萬畝單產紀錄;沙地葡萄產業穩步發展,全鎮葡萄棚總數達294棟,占地300畝以上;獲得了首批國家森林生態道地藥材黃芪種植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建設了千畝藥材示范基地3處,在地藥材面積達2萬畝;創新林下種植赤松茸并獲得成功,成為群眾增收新的增長點。堅持樹立“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以養增收”的生產經營理念,全鎮牛存欄達到9836頭、羊存欄89967只、豬存欄7174頭,建設規模化養殖小區13處。


      明仁蘇木:養殖專業村、合作社增多


      近年來,明仁蘇木聚力打造了種植、養殖、生態經濟林、勞務輸出四個群眾增收主導產業。農民2022年人均純收入達1.66萬元。糧食生產實現10年連增,達到年產3.2億斤以上,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特色經濟作物面積發展到10萬畝以上;按照“突出牛、改良羊、增豬禽”的思路,培育以順旺牛業為代表的龍頭企業2家;培育四方地、巴日嘎斯臺等養殖專業村12個;培育天牧、牛羊旺等養殖示范專業合作社4個。2022年家畜存欄達到15.32萬頭(只),比2012年增加5.66萬頭(只)。


      固日班花蘇木:推進“為養而種,種養結合”模式


      近年來,固日班花蘇木堅定不移抓住肉牛養殖這一主導產業,圍繞“為養而種,種養結合”的發展思路,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新成立養殖、種植合作社各1家,家庭牧場3家;為加快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完成伊和達沁、查干淖爾等4個嘎查73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1300畝,玉米密植高產示范田500畝、免耕播種2000畝、深松整地作業7600畝,淺埋滴灌面積達到18萬畝,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八仙筒鎮:畜牧業發展穩步提升


      近年來,八仙筒鎮全面推進優質玉米、高效特色種植、牛羊養殖、林果培育和勞務輸出五大主導產業。形成以紅干椒、水稻、葵花、西瓜等為主的高效特色經濟,年均種植特色經濟作物12萬畝、玉米30萬畝,每年全鎮農作物播種總面積均達到了45萬畝以上;全鎮牧業年度家畜存欄13萬頭(只),畜禽累計196萬頭(只/口/羽),10年來增幅分別為17%和15%。重點發展了代林筒、黃花筒等嘎查村林果產業,林果面積達到5萬畝,其中盛果期果樹面積達到6000多畝。10年來,該鎮土地流轉、托管(全程托管、環節托管)面積達到了60萬畝以上,“糧改飼”種植面積達到了15萬畝;特色品牌“烏蘭章古蟹田稻大米”被認定為全國扶貧產品,并參加通遼市消費扶貧產品展銷會。


      后記奈曼旗堅持貫徹落實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水肥一體化、輪作、深松整地、黑土地保護性耕作、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種植業新技術都得到了廣泛應用推廣,糧食生產面積已由235.5萬畝增加至335.8萬畝,增長42.5%;糧食產量由7.22億公斤增加至12.7億公斤,增長75.90%;主要糧食作物玉米單產由347.31公斤增加至415.16公斤,增長19.5%。堅持以草定畜,種養結合,引導農牧戶種植優質飼草料(含青貯)31萬畝;實施黃牛種子工程,牛人工授精點達到384處,冷配數量突破20萬頭,建設示范性母牛繁育場2個。奈曼旗始終堅持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推動質量興農興牧。截至2022年底,全旗綠色農產品“兩品一標”認證總數34個,其中,綠色食品認證24家企業(合作社),29個品種,有機農產品認證2家企業,5個品種,“奈曼甘薯”被納入自治區區域公用品牌和自治區第二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奈曼甘薯”“奈曼小米”“奈曼甘草”“奈曼沙地西瓜”被納入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市級以上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7家,其中內蒙古奈曼牧原農牧有限公司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重點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記者孔令洪)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