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供需矛盾已成為制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疏干水是在采煤或采礦過程中,由于地層構造從煤層中或井下涌出的污水。這些疏干水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處置與資源化利用,不僅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水資源,污染危害生態環境,還會引發礦井透水事故,帶來嚴重的生產安全風險。記者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簡稱伊旗)調研發現,這里聚焦“城市缺水,礦區棄水”這一突出矛盾,探索出一條疏干水綜合利用的新路,為沿黃煤炭產地破解水資源困局提供了借鑒樣板。
轉變舊觀念,礦井廢水變害為寶
伊旗是國家重要的能源供給保障基地,年產煤炭2億噸以上,是全國第三大產煤旗縣。境內有煤礦74座,每年產生疏干水8000多萬立方米。“在過去,許多煤礦將富余的疏干水就近外排,造成水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伊旗水利局局長王紹博說,除滿足煤礦自用外,全旗有約6000萬立方米的富余水量不知該何去何從。“如果按照舊有觀念將疏干水外排,就相當于白白倒掉4個西湖。而且伊旗本就水指標短缺,如果不把疏干水綜合利用起來,新上馬項目將面臨無水指標可配置的情況。”
“既缺水、又棄水”是沿黃煤炭產地的突出用水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工作,2013年出臺了《礦井水利用發展規劃》,2015年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指出要推進礦井水綜合利用,煤炭礦區的補充用水、周邊地區的生產和生態用水應優先使用礦井水。為破解生態保護和地區發展“水梗阻”,旗里于2019年印發了《伊金霍洛旗加快推進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實施意見》,并與17家煤礦企業合作,統一規劃建設了全旗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暨“東水西輸”工程,將疏干水納入水資源調配體系。
“疏干水不僅可以修復生態、綠化城鎮,凈化后更可以達到人飲標準,水質接近礦泉水!”納林陶亥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強介紹,去年,為解決鎮上百姓飲水難問題,鎮里與蒙泰滿來梁煤礦進行對接協調,最終,由該煤礦全額出資1200萬元,新建了一座凈化水廠,由鄂爾多斯市圣圓納林陶亥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日常運維。該公司總經理武金秀介紹,凈化水廠安裝了2套有同等處理能力的設備,每套設備的日處理能力1000立方米,完全能夠滿足鎮區群眾的日常用水需求。
“處理后的疏干水每立方米僅為3至5元,相較于黃河水每立方米10元左右的價格便宜不少,因此受到了眾多工業企業的青睞。”王紹博說,聚集多家光伏產業的蒙蘇經濟開發區工業用水便是疏干水,目前,這里正在探索疏干水循環利用新路。7月,該開發區零碳產業園工業污水處理廠及水資源再生利用項目建設已接近尾聲。該項目黨支部書記高偉告訴記者,該項目建成后,園區內疏干水重復利用率可達到95%。“8月中旬開始,我們將把6萬噸高品質中水回供給企業,實現疏干水重復利用。”
“一盤棋”思路,統一收集綜合利用市場化經營
伊旗礦區分布地域廣闊,如何將各家煤礦疏干水有效收集?收集來的疏干水如何有效利用?綜合利用的資金投入又從何而來?伊旗副旗長周立明介紹,該旗以“一盤棋”思路,將礦井疏干水與地表水、地下水共同納入水資源調配體系,通過“一收、二用、三經營”,全面提升礦井疏干水綜合效益。
“一收”即統一收集。該旗實施的礦井疏干水綜合利用項目暨“東水西輸”工程基本覆蓋了全旗七個鎮和蒙蘇經濟開發區,實現了全旗礦井疏干水的統一收集,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集提升、輸送、調蓄、調配于一體的“東西互濟、南北互通”供排水系統。
“二用”即綜合利用。據了解,伊旗將煤礦達標的疏干水引調至西部8條內陸河流和15個湖淖進行生態補水,讓紅慶河、柳溝河、東、西紅海子等河湖重現生機。此外,伊旗結合區域生態和產業布局,將礦井疏干水與地表水、地下水等統籌調配,將每年近3500萬立方米疏干水用于工業項目,為伊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三經營”即市場化經營。周立明介紹,伊旗建立了由旗屬國有企業牽頭,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商品化供水的經營模式,實現了疏干水市場化運作。“在充分利用原有配套管網和供水設施的基礎上,旗里積極向上級爭取輸水工程建設專項資金,不足部分則由各煤礦企業依據排水量、開采年限、輸水距離等方面按比例承擔費用。”周立明表示,通過市場化經營,緩解了政府的資金投入壓力,為綜合利用疏干水提供了可靠抓手。
精準化監管,摸清家底實現污染物零外排
長期以來,對疏干水實現精準監管一直是煤炭產地市縣面臨的共同難題。伊旗水利局局長王紹博表示,過去,這里存在礦井排水數量和質量以及利用底數不清、礦井涌水未能在源頭得到有效減控,造成地下水資源損毀等問題。針對痛點,伊旗從三方面精準發力,算好每一滴疏干水的精細賬。
一是實施在線監測,摸清疏干水資源家底,確保水質達標。周立明說,該旗將疏干水排放監督關口前移,由旗生態環境局、水利局及圣圓水務集團組成專項監督小組,在各企業疏干水接入口和外排口設置在線監測設施,時刻在線監督疏干水量、水質,推動企業嚴格按照“誰排放、誰處理、先處理、后排放”原則進行疏干水治理。
二是強化疏干水無害化處置,實現污染物零外排。在伊旗紅慶河煤礦污水處理車間,記者看到,一根水管連接著污水處理設備和魚缸,魚兒在凈化后的疏干水中游來游去。“疏干水經過處理可達到地表三類水標準,而結晶出的硫酸鈉、氯化鈉還能作為工業用鹽售賣,這意味著礦上的疏干水實現了污染物零外排。處理后的疏干水在滿足礦上自用后,其余部分通過管道進入疏干水綜合利用工程用于農業灌溉、工業項目等,實現了綜合利用。”該礦機電洗選部負責人武占彪說。據了解,目前,全旗所有煤礦都實現了疏干水污染物零排放。
三是開展保水采煤技術探索,在源頭有效減控礦井涌水。目前,伊旗紅慶河等煤礦已應用推廣離層注漿和充填置換開采等井下回填技術,有效減少了礦井水的涌出,將寶貴的地下水資源盡可能地保存在地下。“到今年6月底,紅慶河煤礦累計節約地下水約140萬立方米,為其他煤礦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周立明說。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