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續4年日均治沙超2萬畝 內蒙古的底氣何在?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8-05





      “以前5個人10天可以治沙200畝,現在5臺機器每天就能治沙200畝,無人植樹機器人實現了全天候全流程作業。”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渾善達克規模化林場技術人員郭楊說。


      在日前進行的內蒙古自治區落實“五大任務”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一嶺表示,“十四五”以來,內蒙古累計防沙治沙超過3000萬畝,日均治沙超過2萬畝,跑出了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連續4年日均治沙超2萬畝,內蒙古的底氣何在?


      內蒙古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這里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四大沙漠,和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占全國荒漠化面積的四分之一。


      2023年6月,我國提出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其中,黃河“幾字灣”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幾乎都在內蒙古,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涉及內蒙古阿拉善盟。


      為更好推進防沙治沙工作,內蒙古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和規劃,對防沙治沙作出系統部署,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推行牲畜舍飼圈養,推行保護性耕作,發展沙區設施農業,制止破壞植被行為,使沙區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與此同時,內蒙古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生態保護建設和防沙治沙項目,并通過金融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專用肥料、種子繩、AI智能機械……防沙治沙是呼和浩特市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而治沙離不開科技支撐。記者從呼和浩特市生態環境局獲悉,當地把治沙、科技、增綠相結合,書寫造林治沙的呼和浩特生態答卷。


      傳統播種時,風一吹,種子很容易和沙子一起被吹跑。如今,呼和浩特市采用一種“種子+肥料+保水劑”等編織而成的可降解紙繩——種子繩。


      “這一播種方式能夠避免種子漂移、蟲噬,可節約種子60%以上,繩里的保水劑和微生物菌肥能夠讓種子在環境惡劣條件下,提升成活率15%到20%左右。”蒙草集團副總經理陳睿玨說。


      始建于1974年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西補隆林場,地處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是保障河套平原和陰山山脈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綠色屏障。近年來,當地的治沙方式由“人海戰術”向“機械會戰”轉變,提升了生態工程質量和效率。


      “過去人工植樹,人均每天最多能種500株檸條,現在1臺車每天就能種2.2萬株。”西補隆林場場長杜永軍說。


      內蒙古還把防沙治沙與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結合,通過發展沙產業逆向拉動防沙治沙工作,實現生態、生產、生活共贏。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白二爺沙壩是全國聞名的治沙造林成功典范。這里曾經是一片滾滾的沙漠,經過治理,如今12萬畝沙漠變成綠洲,曾經的治沙人轉變成了護林員。


      “林場200畝保障性苗圃進入育苗忙碌期,已培育了杏樹、榆樹、油松、沙棗、楊樹插條等苗木,預計年內可生產合格苗木400萬株左右。”護林員劉俊錢說。


      據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局杭錦旗分局局長王樹飛介紹,在庫布其沙漠,當地采用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的新模式,實現了生態治理與新能源開發的雙贏。


      烏審旗全境處于毛烏素沙地腹部,面積占毛烏素沙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經過長期實踐中,烏審旗“三元套嵌”治理模式,讓沙地治理更為精準。


      “我們采取立式沙障+喬灌混交林,鎖住流動沙丘;平鋪式沙障+灌草混交,穩住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灌草補播+圍欄封育,保護灘涂低地,實現了由規模化防沙治沙到精準化治理的轉變。”鄂爾多斯市生態環境局烏審旗分局局長邊宏耀說。


      長期的治沙實踐中,內蒙古涌現出殷玉珍、寶日勒岱等一代又一代治沙先進人物,他們也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到治沙事業中,在內蒙古形成生態保護合力。預計到2030年,內蒙古將完成9700萬畝治沙任務。(張林虎 奧藍)


      轉自:中國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