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豐收季。連日來,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黃家店嘎查的稻田里,收割機來回穿梭,一片繁忙的秋收景象。
秋風送爽,金黃的稻田一眼望不到邊。剛剛收割的水稻清香撲鼻,氣味濃郁,沁人心脾。“今年我們種植了4000畝訂單水稻,預計平均畝產能達到1100斤,收成挺好的。”烏蘭浩特市銀瑀禾米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曾慶春告訴記者。
秋分前后,義勒力特鎮3.5萬畝優質水稻就開啟了收割“序幕”。“我們根據本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制定了科學的種植方案,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采取全程跟蹤的方式做好服務,大家有個好收成,我們心里特別高興。”義勒力特鎮農業技術指導員董永強說。
在烏蘭哈達鎮三合村的稻田內,機聲隆隆,收割機所過之處,田地里是整齊的稻草,運輸糧車里是金燦燦的稻粒。“水稻是我們三合村的特色產業,近幾年通過改良種植技術,使用無人機精準施肥等科技手段,提升了稻米產量,保證了稻米綠色有機品質。”烏蘭哈達鎮三合村黨支部書記許忠峰介紹。
在興安盟草原三河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全自動大米加工生產線滿負荷運轉,成噸未脫殼的稻谷經過初篩、脫殼、谷糙分離、色選、精篩、稱重等工序,在陣陣清香中,“變身”成一袋袋包裝精美、顆粒飽滿的大米,銷往全國各地。
近年來,烏蘭浩特市聚焦水稻產能提升,實現科技增糧,鼓勵和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交流,吸引專家學者到烏蘭浩特市開展技術服務,解決企業生產技術問題,有效提升全市大米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質效。據介紹,2024年,烏蘭浩特市種植水稻15.7萬畝,預計總產量超1.8億斤,總產值超2.4億元。(經濟日報記者 余健)
轉自:經濟日報客戶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