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是內蒙古和江蘇兩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加強兩省能源和其他優勢產業戰略合作的重要園區;是東部沿海經濟開放區與西部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加強合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先導區;也是中國經濟發達省份與資源優勢地區攜手合作、互利共贏的經貿示范區。2011年9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和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關于加強能源和其他優勢產業戰略合作的框架協議》,確定兩省將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在鄂爾多斯市合作建設江蘇工業園。
政府主導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011年12月8日,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江蘇省國信集團、鑫南集團共同簽訂了合作建設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框架協議,進一步明確了園區建設的有關事宜。
2012年3月8日,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批復成立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建設期為2012年~2030年,分三期建設。
2015年4月,自治區政府與江蘇省政府簽署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加快建設蒙蘇工業園區合作協議》,進一步明確了園區建成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區域經濟合作共建示范園區發展目標,園區的合作共建真正上升到兩省區政府層面,成為推進省際區域合作、推動產業優勢互補、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抓手。
2015年12月,為積極地貫徹落實《加快建設蒙蘇工業園區合作協議》,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向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申請將江蘇工業園區列為自治區級重點工業園區。
2016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辦公廳將請示件批轉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商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環保廳提出意見,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環保廳于2016年3月底前相繼提出了《關于支持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建設發展的意見》。
2016年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市建設部、商務部、海關總署下發《關于開展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按照文件有關要求,鄂爾多斯市委、政府研究決定,申請將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納入目錄,列入自治區級重點開發區。
園區始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立足兩省合作共建平臺,緊盯江蘇等發達地區先進產業,配合落實江蘇省實施的“走出去”戰略,確立了“承接先進產業轉移,打造合作示范園區”發展思路,明確產業定位以高端裝備制造(含通用航空產業)、電子信息為主導,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節能環保、智能控制為補充,重點打造天然氣、新材料、光伏發電、礦用及煤化工設備、工程機械、發電輸電、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8大產業鏈條,著力構建特色產業框架,實現集約集聚發展。
共贏發展 加強優勢產業戰略合作
江蘇省將根據園區產業定位,有針對性地引導企業來園區投資,力爭產業轉移總額達到1500億元;園區已在江蘇省設立了招商聯絡處。在基礎設施配套方面:園區啟動區水、電、路、訊、管網等一應俱全,達到“九通一平”條件,已累計完成投資45億元,完全具備各類項目落地條件。在項目引進方面:目前已有神東機電設備維修、中煤裝備制造、西北特種電纜、益鑫得新能源天然氣、正泰易達天然氣、山東能源重裝、蘭海重工、中國傳動、南京高齒、南京揚子塑化、常州科試等大型企業入園,已引進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新型產業50余家,主導產業占比達86%,區內就業人數15000人左右。
從當前國家和自治區政策來看,開展區域合作共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必然趨勢。2016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鼓勵有條件地區發展“飛地經濟”,鼓勵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通過委托管理、投資合作等多種形式與東部沿海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2016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出臺《關于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內政發[2016]86號),明確提出支持推進開放載體建設,“重點加強服務體系和配套能力建設,高水平、高質量建設好……鄂爾多斯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在全區選擇3~5個盟市作為成為產業轉移重點地區。”
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作為兩省區加強能源和其它優勢產業戰略合作的產物,已初具規模,其發展模式、思路與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國家、自治區明確的產業方向不謀而合;其產業發展定位精準,特色彰顯,是鄂爾多斯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主陣地和創新創業的新平臺;兩省合作平臺的搭建,也使園區必將成為自治區政府搶抓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深化與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合作,發展優勢互補、區域合作共贏發展的典型代表。
培育特色 承接發達地區先進產業轉移
鄂爾多斯江蘇工業園區將按照黨的十九大、自治區、市、旗三級黨代會,市旗兩級全委會及人代會議的具體部署,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依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立足兩省區《加快推進協議》,圍繞園區產業定位,承接江蘇省等發達地區先進產業轉移,重點培育礦用及煤化工設備、工程機械、發電輸電、電子信息、天然氣、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光伏發電8大產業鏈條。
一是努力促進共建長足發展。落實差別化扶持政策,形成西部地區投資“洼地”;鄂爾多斯至江蘇8×1000MW電力通道及國信鑫南公司配套電源項目列入國家電力規劃,爭取早日開工并有實質性建設成果;爭取1500億元產業轉移項目落地,實現兩省區真正意義上的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為建成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國家級區域合作共建示范園區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著力培育優勢特色產業。依托豐富的煤炭資源和已有煤化工產業,引進相關裝備及配套零部件項目,形成礦用及煤化工設備制造產業鏈條;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及西部大開發戰略對大型施工車輛需求旺盛機遇,引進挖掘機、裝載機、自卸車等裝備制造及配套零部件項目,形成工程設備制造產業鏈條;圍繞國家煤炭清潔利用和電力外輸計劃,引進背壓式空冷發電機組、超高壓遠距離送電設備、特種電纜等電力設施及配套零部件項目,形成發電輸電設備制造產業鏈條;立足國家互聯網+和“大數據”,引進通信連接、移動通訊終端、新型傳感器、核心芯片、應用軟件開發、網絡運營和信息服務等項目,形成電子信息設備制造及服務產業鏈條;拓展天然氣綜合應用領域,引進天然氣開采、管輸、加壓控制設備和儀器儀表及天然氣重型卡車等制造項目,配套建設液化天然氣(LNG)加注站,形成天然氣綜合應用產業鏈條;響應國家大力發展電動汽車號召,積極引進鋰電池、純電動車及配套零部件項目,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在已簽訂合作協議的基礎上,以中天合創生產的聚乙烯、聚丙烯為原料,引進工程塑料管材及配套管件等項目,形成新材料產業鏈條;利用與綠能光電已有的戰略合作關系,引進太陽能電池組件、安裝支架系統、光伏發電及配套零部件等項目,形成光伏發電產業鏈條。力爭到“十三五”末,園區主導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特征開始凸顯,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裝備制造基地。
三是全力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力爭到2022年,啟動區超過20平方公里,水、電、路、訊、污水處理、消防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滿足產業轉移實際需要,基本建成“配套完備、交通順暢、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的標準化園區,著力承接引進一批能帶動產業集聚發展、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產業鏈關聯度強、稅收貢獻大的好項目和產業鏈延伸中的增鏈、補鏈、強鏈配套項目,力年到“十三五”末,在承接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取得重大突破,進入自治區承接產業轉移區域合作示范園區,實現高端裝備制造和新能源等產業的集約化發展。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