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有長達6個月的雪期,如何把冬季旅游做活做火,政府部門、旅游企業一直在努力探索。近年來,內蒙古一方面加大冬季旅游項目建設,在滿足供給上做文章,一方面加大冬季旅游營銷,積極組織獨具地方特色的冬季旅游節慶活動,“冷”產業逐步升溫。
實力企業搶占藍海
據了解,目前內蒙古有24家滑雪場營業,開設冰雪類項目的景區幾乎覆蓋所有盟市。內蒙古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十五屆冬季旅游那達慕,鄂爾多斯市連續七年舉辦冰雪文化節、赤峰市組織的冬季攝影節、巴彥淖爾市組織的烏梁素海冰雪文化節等節慶活動已經成為知名的品牌旅游節慶活動,大大提升了內蒙古冬季旅游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相繼出臺的利好政策為內蒙古冬季旅游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多家大型旅游企業陸續入駐內蒙古。繼攜程、途牛、同程落地之后,驢媽媽也于去年落地內蒙古。
2017年,驢媽媽60余家門店落地呼和浩特、烏蘭察布、包頭、烏海、阿拉善等盟市,營銷內蒙古冬季旅游產品成為重點之一。“近幾年,內蒙古冬季旅游風生水起,逐漸成為華中、京津冀等地區游客的重要目的地,相比東三省,這是一個新的市場,前景廣闊。”呼和浩特驢媽媽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李杰說,目前,我們已經推出了冬游內蒙古“冰火兩重天”的滑雪+溫泉旅游產品,春節前,我們還將聯合鄂爾多斯推出“康鎮逛廟會過大年”的旅游產品。
除了OTA,一些傳統旅行社也在內蒙古冬季旅游的市場中做著有益嘗試。
目前,鄂爾多斯已經形成了多條冬季旅游線路,其中,九成宮旅游區—響沙灣旅游區—成吉思汗陵旅游區—鄂爾多斯草原旅游區這條冰雪+沙漠+民俗線路最為搶眼,鄂爾多斯市星光國旅負責人史維萍說,在這條線上我們還加入了自己研發的親子項目,游客可以在體驗做一天蒙古人的活動中,對蒙元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內蒙古眾信國際旅行社地聯中心地接部經理富智蓮說,今年,呼和塔拉旅游區、南湖濕地公園也增加了冰雪項目,加上敕勒川草原文化旅游區、響沙灣旅游區、太偉滑雪場等景區,我們重點推出了滑雪+溫泉、滑雪+沙漠等多款產品,今年冬季游客突破1萬人次是有信心的。
呼倫貝爾草原日月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李桂香說,呼倫貝爾的冬季游已經成為一個品牌,目前在廣東、江浙等地區賣得很好。目前,我們已經推出冰雪民俗游(海拉爾—滿洲里—額爾古納—根河—牙克石);冰雪溫泉游(阿爾山—海拉爾—滿洲里)等冬季旅游產品。
中小旅行社參與度不高
雖說,內蒙古旅行社地接業務,“夏天往死忙,冬天往死閑”有所改善。但主動營銷內蒙古冬季旅游產品的傳統旅行社也不多。一位旅行社業內人士透露,呼和浩特市有近300家旅行社,冬季做地接的旅行社不超過20家。“夏忙冬歇”依然存在。
呼和浩特市一家旅行社導游劉瑩告訴筆者,冬天身邊大部分導游都休息了,不只是導游,負責地接的計調在冬季也被抽調到組團部門工作,地接業務要等四月份才會陸續開始。
在阿拉善盟,地接旅行社幾乎全部處于“休眠狀態”。阿左旗一家旅行社負責人表示,阿拉善冬季旅游市場是一個待開發的市場,我們也在籌備開發冬季沙漠徒步、冬季沙漠拓展等旅游產品。但就目前來說,開發和營銷冬季旅游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較大,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很多旅行社都有這樣的顧慮。
在采訪中筆者了解到,在內蒙古嘗試冬季做地接的旅行社都是規模較大的,中小規模的旅行社考慮人員工時、開發和營銷冬季旅游產品成本,不愿意做“吃螃蟹”的人。劉瑩說,成規模的旅行社客戶多,攬客渠道廣,冬季旅游產品營銷相對容易。而中小型旅行社想打開冬季市場費錢費力還不一定有效果。
從市場上看,冬季內蒙古酒店住宿、景區門票會有下調,但降價的幅度并不具有明顯優勢。史維萍說,在京津冀地區和華東五市市場上內蒙古冬季旅游產品價格比夏季要低,但其他地方的旅游產品也在降價,所以吸引力并不明顯。
李杰認為,在冬季旅游產品結構上,內蒙古冰雪、溫泉等產品體量不夠,真正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旅游產品吸引力有待提高。
有效供給尚需加強
“旅行社要想占有冬季旅游市場份額就必須大膽嘗試,推陳出新,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業者表示。
內蒙古東西狹長,遼闊的草原,多彩的大興安嶺,浩瀚的沙漠,有壯美的景致和獨特的文化。北京聯合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張金山表示,冰雪和溫泉是冬季游常見的產品,旅行社只有勇于創新,將內蒙古具有唯一性的蒙元文化、游牧文化、河套文化、紅山文化等植入到冬季旅游產品中,增加游客對地方文化的體驗度,才能在市場中占據優勢和競爭力。
大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命脈”。史維萍說,旅游包機是增加客源的重要途徑,建議政府部門加大旅游包機的扶持力度。
“由于冬季游客量少,大部分南方的航班停飛,一些賓館和飯店也處于歇業或是部分營業的狀態,所以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很受局限。”呼倫貝爾光大旅行社總經理朱波建議,只有政府部門協調解決冬季大交通問題,才會有大批量的游客來到呼倫貝爾;出臺利好政策鼓勵酒店、飯店正常營業,我們在冬季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上才會豐富起來。(任阿龍)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