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傳來好消息:2017年,內蒙古工業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工業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勢頭,是2012年以來內蒙古工業經濟發展形勢最好的一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0.6%;利潤增長115.7%,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94.7個百分點;工業稅收1253.4億元,同比增長40.5%,占全部稅收比重的56.4%;中小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4.7%;電信業務總量244億元,同比增長9.2%。
(圖片來源:互聯網)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的現代化程度及其發展規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整個地區經濟的水平。近年來,內蒙古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提出的“五個結合”要求,加快優化工業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履鏗鏘,成效顯著。
工業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2017年,內蒙古充分發揮電力市場化改革政策及配套措施關鍵作用,提高存量產能利用率,增強優勢特色產業競爭力。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屬加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四大傳統工業基地”產值占工業比重達到85.4%。煤炭、電力、鐵合金、電石、甲醇、多(單)晶硅、奶制品等18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電石、鐵合金、PVC、多晶硅、單晶硅、鋁材等優勢產品全國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36%、21%、24%、29%、33%、25%。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完善電力多邊交易、大用戶直供等措施,構建電價“洼地”優勢,全年降低企業用電成本80.4億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升級
內蒙古去產能任務落實有力有效,2017年退出煤炭產能810萬噸,比目標任務超退產能690萬噸,兩年累計退出煤炭產能1140萬噸,煤炭去產能作為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完成55萬噸鋼鐵去產能目標任務,兩年累計化解鋼鐵過剩產能346萬噸,243萬噸“地條鋼”全面出清。2017年全區煤炭、鋼鐵行業利潤總額增長90%以上。降本減負效果明顯,繼續清理規范涉企收費,落實各類優惠政策,2017年全區為企業減稅降費力度不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4.38元。
新舊動能轉換邁出新步伐
2017年,內蒙古在依托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上,不斷加快推動傳統產業技改升級,支持新技術產業化應用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優勢特色產業向大型化、新型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籌建啟動了稀土、石墨和應用化學技術創新中心,引導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機制實現新突破。利用多邊交易形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價、產業基金、產業鏈等綜合優勢,吸引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等產業向內蒙古轉移集聚。新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23%,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稀土化合物產能、云計算服務器承載能力均居全國第一,風力發電量增長18.7%,單晶硅產量同比增長110.9%,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5%。電力、化工產業中煤電、煤化一體化比重達到90%以上,鋁產業中煤電鋁一體化比重達到70%以上。
以重大項目建設推動結構優化
內蒙古緊緊抓住重大項目建設這個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通過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引領和帶動工業結構優化提升、實體經濟提質增效。依據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大招商、大投入、大發展”的決策部署,及時跟進春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動員大會、央企懇談會等簽約工業重點項目,制定鼓勵非公經濟投資等政策措施,開展了“優化工業發展環境、促進工業穩定增長”專項行動,配套出臺了與加快工業技術改造、重點產業發展引導等相關的工業扶持政策措施,激發企業投資積極性。2017年內蒙古開復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080項(新開工項目585項),完成投資3245億元。華云60萬噸鋁新材料、中天合創140萬噸烯烴等211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主要新增產能有:風光發電裝機244萬千瓦、鋁后加工150萬噸、烯烴140萬噸、化肥200萬噸,達產后可新增產值1092.7億元。低電價招商成效明顯,引進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40多個,目前開工在建150多個,預計2020年左右投產后,可新增產值4000億元左右,新增工業利稅800億元,直接帶動8萬人就業,新增用電負荷1600萬千瓦以上。(實習記者 胡孝東)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