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烏海市融合促發展經濟添活力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1-14





      2018年前11個月,烏海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5%,高于自治區增速22.2個百分點,連續19個月居自治區首位。烏海市通過打造新興產業聚集區,傳統產業調優存量、做大增量,并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質增速,實現工業經濟穩定增長,走出了一條具有烏海特點的產業結構轉型發展道路。


      轉型讓傳統企業更優秀


      走進烏達工業園區,記者在老牌煤焦化企業家景鎂業公司的中控室內看到,技術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為焦炭氣化年產30萬噸甲醇項目添加各種原料。公司技術員于洋說,家景鎂業公司作為烏海地區老牌煤焦化工企業,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實現了企業轉型發展,使公司生產成本大幅下降。目前,企業每天可生產甲醇近千噸,同時每年可消耗氣化焦35至40萬噸,既實現了焦炭工業清潔生產,同時也緩解了上游焦化產品的壓力。


      轉型讓傳統煤焦化企業煥發新生。去年以來,烏海市圍繞現有的煤焦產業優勢,以煤炭資源就地轉化增值為發展方向,促進傳統煤焦化延伸發展下游產業鏈,實施煤炭氣化戰略,大力發展煤炭氣化制LNG、甲醇、費托合成等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推進炭材料產業園等轉型項目建設,提升傳統產業新型化、高端化發展水平;通過倒逼不符合產業政策、工藝技術落后、資源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推動老牌企業自身轉型升級;通過實施焦炭氣化戰略,打造焦炭—焦爐煤氣—LNG新能源產業鏈,積極爭取蒙西煤制天然氣外送通道、鄂爾多斯—安平—滄州輸氣管道延伸接入烏海,著力打造清潔能源輸出基地;通過嚴把項目關口,不再審批焦化、鋼鐵、水泥、電石、鐵合金等新增產能項目,不再規劃新建常規燃煤火電項目,重點引進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好的優質項目,用有限的大氣環境容量優先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大項目;通過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完成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碳排放總量削減任務。


      現在,在烏海市越來越多的老牌煤焦化企業開始自我革新、自我突破,神華300萬噸焦化脫硫脫硝項目建成,中國寶武炭材料產業園特種瀝青、碳纖維等6個高新技術項目開工,為烏海市經濟轉型注入了強大動力,推動烏海市工業結構逐步向“高、新、綠”轉換。


      優選讓新興產業更火熱


      1月的烏海已是寒氣襲人,但在千里山工業園區的陜汽烏海新能源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的裝配車間內,卻依然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在加緊組裝重型卡車。


      從去年開始,源源不斷的訂單讓這家企業一直處于滿負荷生產。“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幾乎每個月都會有400多輛重卡組裝下線,這是過去幾年都不曾有過的火熱現象。”陜汽烏海新能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隨江興奮地說。


      陜汽烏海新能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是烏海市重點優選引進的裝備制造業的代表企業,為了推動企業集聚發展,烏海市先后以陜汽為龍頭,招商引進雙星輪胎、同創散熱器等20多家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同時開工建設鎂合金輪轂及型材、中基遠洋自卸車改裝等重點項目,不但推動了陜汽零部件配套產業園向集群化、規模化方向發展,更形成烏海市現代裝備制造業集聚發展的新格局。


      舊動能通過轉型改造實現了“存量變革”,新動能則通過優選引進實現“增量崛起”。去年以來,烏海市把新興產業作為轉型的突破口,優先引進一批“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新興產業發展提速、比重提升,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同時通過重點打造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大數據云計算的龍頭企業,形成了多個特色鮮明新興產業集群。


      據統計,目前全市擁有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20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3.4%,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23%,高于全區平均水平,并形成了以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為主導,光伏產業、機械制造等重點企業為龍頭的多極支撐、多輪驅動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


      融合讓產業發展更“長遠”


      在自然能源智慧農業科研示范基地項目,科技人員正在進行日常蔬菜種植和育苗。該基地通過將新材料“稀土超導能量板(RSEP)”技術實際地應用到設施農業生產中,將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傳統溫室相結合,打造一年四季不間斷的高產、高效、低能耗、無污染的高科技溫室,改寫北方地區傳統溫室寒冬不能種植的歷史,開創用自然可再生能源推動現代智慧農業的先河,實現用二產振興一產、帶動三產的一二三產聯動新局面。


      內蒙古中泰綠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祖光告訴記者:“光伏產業結合設施農業,不但拓寬了企業發展的道路,而且也推動了設施農業的發展,真正實現了融合發展的雙豐收。”目前,該公司已獲得26項國家專利,其中在能源高效收集、跨季節儲能領域成功突破國內外多項技術壁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將在烏海市陸續展開應用。


      以融合促發展,以發展帶融合。烏海市通過豐富產業結構,提高產業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以新興產業帶動農業現代化,先后建設完成蒙根花20兆瓦光伏農業園等多個光伏設施農業,推動光伏產業和渣山治理相結合;以制造業帶動旅游業,與烏海市忠欣航空產業有限公司、上海荷福人工智能礦業科技有限公司和內蒙古源通煤化集團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意向,通過建設航空小鎮及航空產業園,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不但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推動各產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轉自: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