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內蒙古積極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堅持以普惠健康為重點推動學前教育發展,以優質均衡為重點推動義務教育發展,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重點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以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為重點推動高等教育發展,以內涵建設為重點推動民族教育“優先重點”發展,以落實融合理念為重點推動特殊教育發展,以規范辦學為重點推進民辦教育發展,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重點推進繼續教育發展。教育的社會職能進一步強化,服務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
自治區把教育納入經濟社會大局,源源不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40年來,全區累計為國家和自治區培養了200多萬名大學生。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加強創業創新扶持,2018年全區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88.2%,連續6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教育成為培養民族人才的主渠道。我區大力發展民族教育,加大對主體民族和“三少”民族等學生的支持力度,全區少數民族在校生96.9萬人,較1978年增加38.6萬人,累計培養50.6 萬名少數民族大學生,民族教育走在全國前列,是內蒙古的一張亮麗名片。
教育成為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我區依托高校科技優勢,建成了一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1991年至今,高校主持或參與的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發表科技論文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全區90%以上。
教育成為職業培訓的主陣地。我區大力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圍繞發展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鏈緊密對接。全區職業教育累計為自治區培養了200余萬名高素質勞動者和專業技能人才。順應城鎮化發展的要求,加強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1340.7萬人次,一大批勞動者掌握了一技之長。
教育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治貧先治愚,我區大力推進教育扶貧,在經費保障、工程實施上向農村牧區學校傾斜,全面落實教育惠民政策舉措,建立了覆蓋學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實現了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區共落實學生資助資金364.7億元,惠及學生3397.7萬人次,精準保障了貧困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教育成為全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領頭雁。我區建立了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到高校做形勢政策報告會制度,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大力發展校園文化,廣泛開展文明校園等系列創建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以校園文明帶動社會文明。目前,教育系統全國文明單位達到 18個、自治區文明單位達到250個,6所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明校園”。
轉自: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