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烏海市生態產業助推城市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19-06-12





      烏海,一座依靠煤炭資源起步的城市,如今正在華麗轉身,從過去的“一煤獨大”,發展到現在的“多頭并進”。其中,生態產業作為不可或缺的動力正在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并且發揮著由弱到強的效力。


      “今年‘五一’,閨女帶著我和老伴去了趟生態農業園去摘草莓和柿子。人特別多,柿子也好吃,尤其是那黃柿子,很有柿子味兒!”聽說記者在采訪生態產業,在烏海湖邊遛彎兒的64歲的張振華大爺興奮地告訴記者。


      近年來,依托地區發展實際,烏海市全面加強并不斷發展壯大設施農業、旅游等生態產業。僅去年,依托葡萄種植、設施農業等產業,農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4%,二者分別居自治區第5位、第4位,其中離不開生態產業對全市經濟作出的貢獻。


      葡萄產業 走出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之路


      沙漠葡萄酒文化是烏海的一張金質名片,可誰又能想到,這張金質名片竟是在治理烏海市大患——風沙中應運而生的。


      “以前哪能想到沙漠里可以種活葡萄,沙漠里缺水又缺養分,連怎么把葡萄根固定住都是問題。”在漢森葡萄種植基地,一名種植葡萄的工人感慨道。


      烏海市與新疆吐魯番、全球著名葡萄酒產地法國波爾多同處于北緯30至40度,而這一緯度帶被稱為世界優質葡萄生長的黃金地帶。處于這一特殊地理位置上的烏海市,具有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有效積溫高、降雨稀少的特質,再加上黃河水從這里流過,為釀酒葡萄的生長創造了絕佳的環境。


      經過一次次地試驗,烏海市的葡萄種植戶們摸索出了適宜種植本地葡萄的獨特方法。在漢森葡萄種植基地,工人們根據治沙規律,先在沙地上植樹造林,種植適應性好的喬木和灌木,構建防風林網,營造防風小環境,然后用具有防風固沙作用的沙生植物和牧草筑起一道道“草壟”,形成林、草結合的種植模式,創建微環境。最后在一行行牧草和沙生植被中間栽培抗逆性強的砧木,長到一定程度時嫁接優質穗條……


      目前,烏海市葡萄種植面積3.2萬畝,引入國內外葡萄名優新品種140多個,涉及葡萄種植、加工、儲藏、流通的企業已達33家,全市年產葡萄酒1.1萬噸,暢銷全國并遠銷美國、德國、丹麥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已打造出漢森、吉奧尼、西口風、陽光田宇等多個馳名中外的葡萄酒品牌。


      每逢秋季,葡萄成熟的季節,大批游客慕名而來。居住在北京的陳飛宇一家都喜歡吃烏海葡萄,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陳飛宇都會帶5歲的女兒來到海勃灣區的姐姐家住,為的就是品嘗最新鮮的烏海葡萄。“我姐總是笑話我們全家都是吃貨,不過烏海的葡萄確實好吃!”陳飛宇笑著說道。


      2016年和2017年,烏海市成功舉辦了兩屆“絲綢之路”世界沙漠葡萄酒文化節,全方位、立體式展示了世界沙漠葡萄酒產區。


      按照烏海市整體規劃,2019年將繼續推廣葡萄標準化種植,新增葡萄種植面積2000畝,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打造精品葡萄酒莊,提升世界沙漠葡萄酒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小小的葡萄不僅是烏海果蔬的典型代表,更是這座城市馳名中外的原因之一。沙漠里種植的葡萄讓往來的游客贊不絕口,釀造而成的沙漠葡萄酒更是讓他們流連忘返。葡萄及葡萄酒成為了烏海熱情好客的象征,更是烏海地方特色文化產品的象征。


      沙漠葡萄酒文化確立了烏海市在國際沙漠葡萄酒產業發展中的地位,不僅提升了烏海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走出了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


      科技大棚  走出鄉村振興的致富之路


      走進市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農業大棚,他們像守護這片土地的年輕士兵一樣,朝氣蓬勃而又威嚴強壯。


      在產業園區內的自然能源智慧農業科研示范基地記者看到,六塊稀土超導能量板整齊地擺放在溫室的前方,園區工作人員高磊告訴記者:“可別小看這幾塊能量板,這可是這些溫室大棚能量供應的核心關鍵。”


      內蒙古中泰綠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介紹說,園區的高科技溫室配置了大型超導能量板收集太陽能和太空能,同時,有400平方米的跨季節地下儲能系統用于能量儲存,有20平方米的設備間用于放置能量轉換機組,每棟溫室還配置了地暖、墻暖、暖氣片等,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對溫室內空氣、灌溉水、土壤的溫度進行智能調控。在春夏秋三季,能量板吸收太陽能并轉化成熱能,儲存于跨季節儲能系統,冬季提取儲存好的熱能,用于供暖和全年灌溉溫水,同時可利用太空輻射收集儲存冷量,用于夏季制冷。


      在高科技的助力下,自然能源智慧農業科研示范基地的溫室不僅實現了一年四季不間斷的高產、高效,而且還實現了低能耗、無污染的環保效益,同時一棟溫室每年能節約標準煤4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5噸。2018年,園區企業實現年營業額880萬元,凈利潤200萬元。高科技新型溫室真正做到了綠色生態與鄉村致富的同步發展。


      整個園區共有溫室339棟,占地404.57畝,引進了內蒙古中泰綠能科技有限公司、烏海市雨潤三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與傳統大棚種植不同的是,園區的各個溫室更多地增加了科技的元素。整個產業園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思路,通過與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將休閑體驗、生態觀光等與現代農業科技實驗、轉化、示范有機結合,打造產業聯動發展、農區居民新型生產方式實驗基地。


      目前,園區以種植反季節蔬菜和特色水果等為主,延伸產業鏈條,不斷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綠農永勝農民專業合作社、奧峰農業公司、雨潤三禾農業科技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突顯,新型儲熱、陰陽棚等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農區居民得到穩定增收,農業效益也得到提升。去年一年,通過健全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區居民戶均增收1.5萬元。


      近年來,通過各級政府政策支持、資金補貼,全市已建成溫室大棚5000多畝。為提高農戶收入,真正實現鄉村振興,烏海市因地制宜大力推進設施農業發展,不斷通過企業加農戶、科技加技術,打造出興農富農的新型途徑。在這種途徑下,各類設施農業基地通過科技溫室、優良品種、生態種植、平臺保障、訂單包銷、品牌打造等步驟,真正實現了農企、農戶組團生產、抱團發展。


      在發展農業種植的同時,農業觀光也成為幫助企業和農戶增收的途徑。按照烏海市“綠色發展”的思路,近年來,鄉村旅游作為新的旅游業態迅速崛起,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也成為烏海市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結合的特色亮點。


      蒙根花光伏農業園工作人員宋薇介紹,光伏農業園緊鄰機場路,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正在大力發展農業觀光項目,如今已成為市民喜愛的城市旅游景點。


      海南區賽汗烏素村如今已是周邊地區遠近聞名的旅游村。每到周末或節假日,賽汗烏素村會迎來大批來自城區的客人,他們或體驗現實版的“開心農場”,租賃土地認養、種植蔬菜和農作物,感受“都市農夫”生活;或漫步于河畔村間,欣賞大片的向日葵花田,細細品味這里的田園生活。


      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烏海市將堅持品牌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依托農業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集觀光采摘、特色養殖、度假體驗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從海南區萬畝灘村到市綠色生態農業產業園,一棟棟富含科技元素的農業溫室大棚建了起來,一幅幅鄉村振興的畫卷在徐徐展開。


      玩沙游水 發展城市旅游的特色之路


      “在烏海,所有旅游項目都離不開沙漠。春天感受沙漠綠洲的勃勃生機,夏天來沙漠看海,秋天品一杯沙漠葡萄酒,冬天還可以去沙漠滑雪。這些特色的沙漠旅游項目不僅滿足了市民的休閑需求,還吸引了許多外地游客。”經營旅行社多年的張志剛介紹,烏海市獨特的自然優勢對外地游客很有吸引力,一年比一年紅火的地接市場讓他對家鄉的旅游產品十分看好。


      烏海市被烏蘭布和、庫布其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與沙漠為鄰,在烏海人看來,并不是要一味地忍受它肆虐的風沙,而是要在“全”旅游時代,邀請八方來客體驗與沙共舞、沙中尋趣的生態沙漠游。


      在金沙灣景區,今年46歲的侯紅英帶著女兒和外甥女在玩滑沙的項目。侯紅英告訴記者,“咱們烏海的旅游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了,我們經常帶孩子去各個景點轉,有時候也叫外地的親戚來這邊玩。”


      結合沙漠特點,烏海市不斷打造飆沙越野、駱駝騎行、徒步穿越、篝火狂歡、沙漠露營等一批生態沙漠旅游項目;積極與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合作,籌劃推出資源品位高、景觀組合好的烏海—阿拉善精品旅游線路,逐步打造起沙漠旅游的出發臺和回歸臺。


      與此同時,三沙環抱、一水中流的烏海市,隨著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的建成蓄水,形成了118平方公里的烏海湖,面積是國家5A級景區杭州西湖的20倍,是國內少見的城中大湖。湖水融大漠、黃河于一體,一邊親吻著烏蘭布和沙漠,一邊相擁著高山,形成了世上罕見的“沙、海、山、城”共存共生的奇觀,烏海市由此叫響了“來沙漠看海”的城市旅游品牌。


      夏日里,烏海湖銀波閃爍,湖岸草木蔥蘢幽,清晨日暮、舟燈槳聲中,徐徐展開一幅舒適安逸的美麗畫卷。忽而一陣風來,瀲滟的湖面瞬時碧濤萬頃,醉人的藍色溫柔激蕩出“浪搖城”的雄壯。


      烏海湖景區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豐富沙水項目、完善基礎設施、舉辦節慶活動,增強景區營運和承接能力,集山水、沙漠、歷史文化為一體的旅游產業漸成規模。依托烏海湖,法國PBP·烏海湖國際沙漠不間斷騎行挑戰賽、環烏海湖國際馬拉松賽、2018中國公路自行車聯賽總決賽、2019國際帆板大賽等各項國內外體育賽事紛紛登陸烏海。


      近年來,烏海市將“生態+旅游”的發展理念完美融合,圍繞城市周邊沙漠,全力打造特色優質的生態旅游資源,陸續建成了烏海湖休閑度假旅游區、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金沙灣景區、龍游灣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國家級生態旅游勝地。


      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市旅游接待人數達832.5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16.6億元。全市A級景區發展到10個,旅行社達到21家,星級鄉村旅游接待戶12家,每年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旅游業逐漸成為烏海市國民經濟中新的增長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座城市的轉型發展過程中,在全市人民不斷獲取幸福的道路上,烏海走出了一條發展與生態相融、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轉自:烏海市人民政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畢業證、身份證、營業執照、健康證……小廣告宣稱“只要你需要,就能辦到” 記者街頭探假證(來信調查) 畢業證、身份證、營業執照、健康證……小廣告宣稱“只要你需要,就能辦到” 記者街頭探假證(來信調查)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