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創造了我國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成功范例,譜寫了我國民族關系史的光輝篇章。今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省(區、市)系列新聞發布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紀恒,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主席布小林,自治區委員會常委、副主席馬學軍介紹“守望相助建設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李紀恒介紹,這70年,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翻天覆地的70年。2018年經濟總量和人均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7萬億元和6.8萬元,較70年前增長595倍和137倍,內蒙古由“吃糧靠返銷”變為糧食凈調出省區,由“輕工業皮毛匠、重工業釘馬掌”到逐步形成現代工業體系,成為了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現代煤化工基地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成為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外送煤炭和電力居全國首位,乳肉絨糧、煤電油氣、稀土石墨、信息數據都在國家經濟版圖中占有重要地位。
這70年,是城鄉面貌滄桑巨變的70年。一座座現代化城市在千里草原拔地而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12.4%提高到62.7%。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牧民,喝上了自來水、看上了衛星電視、用上了衛生廁所,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門口。全區鐵路營運里程超過1.2萬公里,公路通車里程超過20萬公里,民航機場達到29個,99.6%的建制嘎查村通了公路,內蒙古人實現了由“勒勒車,慢悠悠,三天三夜到包頭”向日行萬里、朝發夕至的歷史跨越。
這70年,是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70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8萬元,馬背上的民族開上了小汽車、奔上了小康路,農牧民群眾從土窯洞、白氈包搬進了磚瓦房,有的還住上了小洋樓,“老三件”“新三件”不再是富足生活的標配,寬帶互聯網、智能新家電飛入尋常百姓家,自駕游、出境游、康養游成為時尚,全體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27.1%,老百姓的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
李紀恒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形成了煤—電—有色金屬、鋼鐵、化工、建材等產業延伸鏈,煤炭、稀土加工轉化率分別提高到38.4%和80.6%,“煤制油、土成金”的蝶變正在加快改變挖煤賣煤、挖土賣土的粗放增長方式。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蒙中醫藥、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大數據服務器裝機容量、新能源電力裝機容量居全國前列,“壯美內蒙古·亮麗風景線”旅游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與日俱增。呼包鄂、和林格爾新區、沿黃生態經濟帶等新增長極勢頭強勁。高鐵、通信、油氣管道、輸電通道等現代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5條特高壓輸電通道實現了“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內蒙古邁入高鐵時代、5G時代、“互聯網+”時代。作為我國向北開放的前沿,內蒙古已建成18個開放口岸,由滿洲里、二連浩特進出的中歐班列占全國近一半。今天的內蒙古,營商環境明顯改善,資源要素集中集聚,發展活力持續迸發,優勢突出、結構合理、創新驅動、區域協調、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實現“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減少”,一些地方重現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麗景象。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2013年以來累計減貧14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1.7%下降到1.06%。
“新時代標示新方位,新起點展現新作為。明天的內蒙古,將是一個經濟更加繁榮、政治更加清明、民族更加團結、社會更加和諧、文化更加興盛、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地方,祖國北疆的這道亮麗風景線,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更多光彩”。李紀恒稱。
轉自:國新發布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