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版圖上,東西綿延4261公里邊境線的內蒙古自治區,猶如一匹昂首飛馳的駿馬,守望祖國北疆。內蒙古外接俄羅斯、蒙古國,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前沿,在鞏固和發展與俄蒙睦鄰友好關系,繁榮邊疆、穩定邊疆等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內蒙古發揮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著力推動政策溝通、設施互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深化能源、制造業、服務貿易等領域合作,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翻開了向北開放的精彩一頁。
"沒想到內蒙古的云計算產業規模保持全國第一!"今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在北京召開大數據產業推薦會,會上許多嘉賓發出驚嘆。
"輕工業皮毛匠,重工業釘馬掌。"這是內蒙古經濟曾經留給外界的印象。70年來,隨著"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一通,轉換時空",內蒙古告別了"靠天養畜、逐水草而居"的時代,農牧業正朝著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市場化方向發展,工業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六大優勢產業。
資料顯示,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生產總值達1.86萬億元,比該自治區成立之初增長了642倍,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更是增長了6818倍。去年,內蒙古新能源、新材料、云端產業、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現代裝備制造等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7%,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6個百分點。尤其是新材料方面成長迅猛,稀土化合物增長46%,石墨及碳素制品增長43%。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7%,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出10個百分點。
新興產業發展快,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政策的扶持,更離不開良好的成長環境、終端的市場需求。
力爭上游經濟發展翻天覆地
"全區當前共擁有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11個、自治區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12個。"據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深挖加工貿易潛力,組團參加2019中國加工貿易博覽會,與鄂爾多斯市政府在青島市舉辦了"鄂爾多斯市招商引資(加工貿易)推介會",簽訂合作協議33項,協議金額830.8億元。
過去的一年,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面對嚴峻挑戰,內蒙古迎難而上,推動商務和口岸事業繼續邁向高質量發展。2018年,內蒙古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內蒙古新增9個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了國貧縣全覆蓋;呼和浩特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成功獲批,跨境電商基地、現代物流功能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取得新的突破……
一組組數據證明了內蒙古成長的蝶變。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成立以來,其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由低水平、低層次向高水平、高層次不斷發展的歷程。1948年10月-1952年,內蒙古對外貿易主要以"以貨易貨"方式對蘇聯和蒙古國出口少量的凍牛羊肉,換取一些醫療器械、藥品、布匹、運輸工具等商品。1953年開始,內蒙古組織商品收購調出,執行國家貿易計劃中商品出口任務,對外貿易初步形成規模,至改革開放前的1977年,年均進出口額才943萬美元。
內蒙古自治區對外經濟合作始于1988年。當時,合作形式單一,規模也不大,主要是與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國家在種植、森林采伐等方面的合作。而如今的內蒙古,在"對內搞活、對外開放"方針指引下,外貿發展開創了速度和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新局面。今年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實現547.2億元,同比增長9.6%。內蒙古新設境外投資企業35家,同比增加了15家;中方協議投資額5.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提高,同比增加了95.3%。
內蒙古沿邊經濟發展具有大口岸、大交通、大市場和高位勢的特點。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對外貿易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不斷下降,工業制成品比重不斷上升,制成品貿易中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增長較快。多種貿易方式共同發展,以一般貿易、邊境貿易為主,加工貿易增長迅速,對俄、對蒙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獨具特色,服務貿易在內蒙古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通信、計數機和信息服務、文化和娛樂服務等新興服務貿易逐步發展,葵花子、羊絨制品、雜糧雜豆等內蒙古地理標志的傳統優勢產品與互聯網深度結合,呈現新的生機和活力。經營主體逐步多元化,民營企業在全區進出口的份額進一步提高。全區區域貿易結構趨向優化。外貿競爭新優勢不斷涌現,外向型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先后有4個基地獲得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稱號,2個基地獲評國家科技興貿創新基地。
現內蒙古鄂爾多斯羊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為伊克昭盟羊絨衫廠,該工廠以補償貿易方式引進了內蒙古的第一筆外資。目前,"鄂爾多斯"品牌價值一路攀升到931.58億元,位居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一方陣。1985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內蒙古民族貿易實業有限公司成立。近五年,外資企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突出,規模以上外商投資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近691億元,納稅408億元。
2018年,內蒙古實際利用外資額31.5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額連續9年保持每年30億美元以上,為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全區外商直接投資70%以上源于香港,其次是美國、英國、韓國等,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占全區直接投資總額80%左右。
目前,內蒙古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大數據云計算、蒙中醫藥、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大數據服務器裝機容量、新能源裝機容量居全國前列。農牧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農畜產品加工率達到63%,有機食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工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煤炭、稀土加工轉化率分別提高到38.4%和80.6%。云計算、多晶硅、藍寶石為代表的內蒙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超過26%,明顯快于工業平均增速,15個高新技術產業園正在加速發展。
擴大影響主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口岸開了,我做了點小買賣,孩子們也能上得起學了。"在策克口岸貿易區經營一家小型超市的巴根說。
"我來的時候用150萬圖格里克換的4000多元已所剩無幾,這里的食品非常豐富。"蒙古國民眾哈斯表示,二連浩特則成了他們"一站式購齊"的首選之地。
國之交在于民心相通。著力推動"引進來"和"走出去"協調發展,內蒙古積極促進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和結構優化,營造出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內外聯動、八面來風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內蒙古境內中俄蒙4261公里邊境線上,已有18個國家級對外開放口岸,7個邊境盟市、19個邊境旗市。據悉,內蒙古是全國擁有口岸最多的省份,18個口岸承擔著中俄之間65%的陸路過貨量,承擔著中蒙之間95%的過貨量。
1978年,內蒙古口岸進出境貨運量達70.33萬噸,進出境客運量3.26萬人次。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發展,內蒙古2018年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9133.6萬噸,進出境客運量達到612.2萬人次。全區14個陸路口岸,承擔對蒙約95%、對俄約75%的運輸量。4個航空口岸,開通國際及地區航線20多條,初步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口岸,以及交通、物流、通信體系。國際內陸港、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陸續建成運營。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和陸港等多種通關方式并存的口岸開放格局,在"一帶一路"和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開放經濟在內蒙古蓬勃發展,以滿洲里、二連浩特、策克開發開放試驗區為樞紐,建立起東部、中部、西部三個綜合性經濟區,積極發展泛口岸經濟。滿洲里口岸是全國唯一實行24小時通關的公路口岸,也是我國通往俄羅斯和歐洲各國重要的國際大通道。2018年,中歐班列從內蒙古過境2853列,同比增長52%,始發中歐班列216列,同比增長1.4倍,占到全國近50%。
二連浩特口岸是中蒙兩國唯一的鐵路口岸,也是歐亞大陸橋中的重要戰略樞紐。二連浩特-扎門烏德經濟合作區,成為中國與蒙古國第一個跨境經濟合作區。目前,內蒙古千萬美元以上境外投資項目152個,其中伊利在新西蘭建設大洋洲生產基地,投資總額30億元,創造了中新兩國投資規模紀錄,是迄今全球最大的一體化乳業基地。
"一帶一路"建設賦予了內蒙古"聯通俄蒙、打通歐亞,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的定位。內蒙古充分發揮口岸優勢,積極服務"泛口岸經濟"發展。
據悉,今年上半年,內蒙古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4403.53萬噸,同比增長4.3%。進出境客運量300.74萬人次,同比增長5.7%。滿洲里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1011列,同比增長35.2%。二連浩特口岸進出境中歐班列713列,同比增長22.93%。
經過多年發展建設,內蒙古目前共有滿洲里、二連浩特、策克和滿都拉4個邊民互市貿易區,其中滿洲里和二連浩特互市貿易區實現運營,2018年分別實現進口2152.44萬美元和3106.02萬美元。
呼和浩特、巴彥淖爾、呼倫貝爾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結構,2018年三個經濟開發區全國排名提升至157位、113位、190位。內蒙古現有滿洲里、呼和浩特、鄂爾多斯3個綜合保稅區,赤峰、巴彥淖爾、包頭市3個保稅物流中心(B型)。赤峰、通遼、包頭等8個內陸港也已建成運營。
目前,內蒙古與蒙古、俄羅斯、澳大利亞、美國、韓國等18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以一般貿易、對外投資、吸引外資等多種合作形式,在木材采購和深加工、煤炭開發和加工、紡織業、電力、乳業以及服務業等諸多領域展開合作。呼和浩特市羊絨制品基地、包頭市黑色金屬材料基地等10個外貿轉型升級基地獲得國家批準,呼和浩特市被確定為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中蒙博覽會、中俄蒙經貿洽談會等地區品牌展會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內蒙古對外開放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內蒙古與"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建立了41對友好地區關系,多層次協商會晤不斷深化,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
強化品質消費升級步伐加快
"小尾羊的羊肉很綠色生態,和其它羊肉味道的確不一樣,不膻,不油膩,較好的保留羊肉的本味,是那種清香的鮮美,味道很純正。"聽著蒙古小伙彈奏的旋律優美的馬頭琴聲,小尾羊火鍋的一位就餐的顧客告訴記者。據了解,小尾羊近日發布的業績報告,公司營業總收入2.42億元,股東凈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515.41%。
記者從內蒙古自治區商務廳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餐飲業態已呈現多樣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產業融合步伐加快。以小尾羊、西貝、女神、浩翔、真正豆腐坊、老綏遠燒麥等為代表的大眾餐飲品牌逐步形成;那達慕、美食節、駱駝節等餐飲文化慶典活動規模、質量和效益逐年提升,涌現出包頭市中俄蒙國際美食文化節、興安盟美食節、通遼美食節、呼倫貝爾美食節、呼和浩特武川莜面美食節、蘇尼特羊肉美食節、達茂旗國際游牧文化節等一批餐飲節慶品牌。2019年第八屆中俄蒙國際美食文化節達成綠色食材品牌產銷貿易合同82個,簽約金額24.16億元。
改革開放前,受第三產業發展整體緩慢、比重偏低的影響,內蒙古整體消費規模有限。1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36.7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流通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已建立起市場化程度較高、發展活力較強、發展速度較快的基礎性產業,2018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311.1億元,是1978年的近200倍。
圍繞保障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預期,內蒙古繼續推進實體零售業轉型升級。今年內蒙古消費品零售額依然保持增長態勢。"結合消費促進月、消費扶貧等內容,組織企業開展多場線上線下及全領域消費促進活動,重點跟蹤企業先后開展各類活動1214場,銷售額達57億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內蒙古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3499.5億元,同比增長4.0%。全區網絡零售交易額實現187.84億元,同比增長26.57%。
近年來,內蒙古搶抓戰略機遇期,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產業化為依托,全力構建大市場、大流通、大貿易一體化的流通格局,四通八達的流通網絡遍及內蒙古城鄉各地。內蒙古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給市場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商業服務設施的功能得到不斷完善,服務效能大幅度提高,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行業基礎設施普遍改善。維多利、萬達、摩爾城、王府井百貨、沃爾瑪、家樂福等企業強勢進入內蒙古市場。
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方興未艾,消費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消費升級步伐加快,新型業態快速發展,內蒙古市場格局發生了全新變化。超市、購物中心、連鎖店、專賣店等業態已成為內蒙古消費品市場重要的經營方式。維多利摩爾城、萬達等城市中心大型主題商業群,匯集購物中心、餐飲娛樂、高端寫字樓、精裝公寓、高層住宅、主題購物館等新型城市商業綜合體,以全新的創新消費理念,形成了各大業態之間相互支持、相互銜接、獨具特色的產業鏈,實現了跨行業、跨地區、多層次、多功能全面發展的商業流通體系,為內蒙古消費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廣闊的消費空間。
"繼續實施2019年消費升級行動,促進全區消費結構提檔升級,爭取內貿流通服務業發展資金476萬元用于開展各類消費促進活動。"田勇表示。
隨著互聯網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內蒙古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新業態、新商業模式蓬勃興起,"互聯網+"發展思路帶動新商業模式不斷更新和發展。超市、便利店、專賣店、購物中心等多種零售業態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線下體驗店等得到快速發展,顯現出勃勃生機。傳統消費與電子商務有效融合,網購、團購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大量新型消費產品的問世,豐富了大眾生活,促進了消費多樣化需求。文化產業、旅游度假、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等逐漸成為消費熱點。
目前,內蒙古已經形成了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內的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相結合、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相結合,以批發和零售市場為主體的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場格局;形成了遍布城市、輻射農村牧區、絕大多數商品跨區域的流通網絡。
業內專家認為,內蒙古消費市場潛力依然巨大,在消費結構升級推動下,線上線下深度融合、體驗場景跨界打造、服務品質重構升級,將成為內蒙古消費升級發展的新趨勢。(記者 張卓敏 張君 通訊員 韓明通)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