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自治區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著力發展壯大農牧業產業,由“吃糧靠返銷”變為糧食凈調出省區,到成為國家“糧倉”“肉庫”“奶罐”。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大力實施農牧業農村牧區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通過優化區域布局、調整生產結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乳業和玉米兩個千億級產業,肉羊、肉牛、羊絨、馬鈴薯、小麥、雜糧、向日葵和蔬菜8個百億級優勢產業。
在日前舉行的內蒙古農牧業農村牧區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上,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介紹,70年來,內蒙古農牧業發展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站在了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新的歷史起點上,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重大跨越。糧食生產能力不斷跨上新臺階。新中國成立之初,內蒙古糧食產量只有42.5億斤。1990年,全區糧食產量達到194.6億斤,糧食自給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結束了多年吃糧靠調入的歷史;1992、2008和2018年,糧食產量先后突破200億斤、400億斤和700億斤大關,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和6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2018年,全區糧食產量710.6億斤,居全國第8位,糧食總產、單產分別是1949年的16.7倍和8.7倍。畜牧業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自治區成立時,全區年末牲畜總頭數只有851.8萬頭只,2018年末達到7277.9萬頭只,增長了7.5倍;肉類、牛奶、山羊絨產量分別達到267萬噸、566萬噸和6607噸,較1978年增長11.8倍、77.2倍和4.5倍,牛奶、羊肉、羊絨、草業產量均居全國首位,牛肉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內蒙古每年凈調出糧食1000萬噸,具備每年調出500萬噸牛奶、150萬噸肉類的能力,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輸出基地。
李秉榮表示,2018年,內蒙古全區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705家,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龍頭企業分別達到38家和600家,具備年加工轉化糧油2400萬噸、牛奶1000萬噸、肉類300萬噸、羊絨2.2萬噸、馬鈴薯360萬噸的能力,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3%。農村牧區電子商務、休閑農牧業和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競相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
此外,內蒙古全區農作物標準化種植面積達到4784萬畝、標準化養殖牲畜存欄3735萬頭只。主要農畜產品檢測合格率連續8年穩定在96%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78.9%,農作物秸稈有效利用率83.5%,地膜回收率65%。“三品一標”用標產品達3000多個,有機農畜產品產量250.3萬噸,居全國首位。農牧業領域注冊地理標志商標123件,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號”品牌和天賦河套、錫林郭勒羊肉、呼倫貝爾草原羊肉、科爾沁牛、興安盟大米、烏蘭察布馬鈴薯、通遼黃玉米、赤峰小米、烏海葡萄等區域公共品牌越叫越響,其中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烏蘭察布馬鈴薯3個區域品牌價值超百億元。( 記者薛海軍 孫鶴 通訊員武曉瑞)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