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內蒙古自治區發布關于印發《內蒙古自治區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內蒙古自治區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傳統產業是內蒙古自治區區制造業的支柱,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為加快推動新型化工、冶金、建材、農畜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內蒙古自治區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和制造強區戰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布局合理化、生產清潔化、資源節約化,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努力探索出一條符合戰略定位、體現內蒙古特色,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到2022年,全區傳統制造業產值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9%左右,制造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5%左右,鋼鐵、鐵合金、電石、電解鋁等重點高耗能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比2019年平均下降1.5%左右。
提升鋼鐵、有色金屬技術裝備水平、延伸加工能力,豐富終端產品種類,推動“煤電冶加”、“探采選冶加”一體化發展,到2022年冶金產業產值達到4200億元左右。
圍繞準格爾地區高鋁煤炭資源(高鋁粉煤灰)綜合利用,通過產能置換重點在包頭、鄂爾多斯、通遼建設300萬噸左右電解鋁項目,配套布局一批鋁型材、鋁板(帶、箔)、鋁合金等項目,到2022年電解鋁產能控制在1000萬噸左右,鋁后加工產能達到700萬噸。支持赤峰銅冶煉加工企業搬遷改造、擴能升級,打造蒙東百萬噸銅冶煉基地;依托進口銅礦資源,在巴彥淖爾、包頭集中布局銅冶煉加工項目,打造蒙西百萬噸銅冶煉基地。圍繞蒙東蒙西兩大銅冶煉基地,配套布局一批銅導線、銅桿、銅合金等延伸加工項目。實施延鏈補鏈專項行動。鋁-鋁后加工產業鏈。新增鋁后加工產能200萬噸,鋁-鋁后加工產業鏈產值達到1000億元。銅-精深加工產業鏈。新增銅精深加工產能30萬噸,銅精深加工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
嚴格產能過剩行業準入。電解鋁,新建或技改項目必須采用500千安及以上大型預焙槽工藝,逐步淘汰300千安以下電解裝置。銅,新建或技改項目產能規模10萬噸以上,鼓勵采用富氧熔煉工藝及其他先進技術。在化工、鋼鐵、有色、乳品加工、羊絨加工等特色行業制定和推廣一批綠色制造標準。對標先進標準,推動高鐵鋼軌、無縫鋼管、羊絨制品、乳制品、稀土功能材料、光伏材料、疫苗等優勢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推動平臺服務網絡化改造。鼓勵面向企業、區域和行業的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力爭三年內在煤化工、鋼鐵、鋁、汽車制造、乳品加工等行業培育建設一批區域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
在巴彥淖爾布局進口礦產資源加工項目。以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后旗為重點,規劃布局一批煤炭洗選、煤化工項目,到2022年洗煤產能達到6000萬噸、焦炭1000萬噸左右,進口煤炭加工轉化率達到30%。鼓勵發展鐵礦石、銅礦石初加工產業,到2022年鐵礦石、銅礦石加工能力分別提高到400萬噸、30萬噸,銅冶煉能力達到35萬噸。
在保障措施方面,(一)加強財政金融支持。自治區現有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和工業園區發展專項資金加大對傳統產業提質升級重點項目支持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和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二)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支持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業設計中心等以企業為主導的各類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在煤基新材料、乳業、羊絨等領域組建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創建國家級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與國際國內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在化工、有色、稀土功能材料、石墨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領域,支持一批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項目。(三)強化節能減排約束。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技術、安全、環保、質量等方面規定和標準,推動技術裝備水平達不到國家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類標準的現有高耗能、高排放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加強節能監察,將萬噸標煤以上能耗企業全部納入能源管控平臺,對超過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的限期整改。(四)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支持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引進一批制造業大企業、大項目,提升大型骨干企業引領力、帶動力。鼓勵和推動大企業面向中小企業,通過任務眾包、能力共享、資源開放、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創新、協同制造。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打造細分領域“小巨人”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加快融入產業創新和大企業供應體系,促進產業協同、企業融通發展。(五)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推行區域評估、告知承諾制、部門幫辦制和聯合審圖、聯合驗收模式,限度縮減項目前期手續辦理時限。持續推進“一對一”幫扶和“點對點”服務企業制度,暢通企業訴求反映渠道,分級分類推動解決項目開工手續不完善、政策落實不到位、承諾兌現不到位、融資難融資貴、用工需求等方面的問題。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