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他產業或發達地區說‘共享’,毫不稀奇,而在河套‘小農經濟’烙印深厚的傳統產業建‘共享工廠’,那可是險象環生。”五原縣大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飛云說,“但是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產業轉型、國際市場競爭激烈的大潮面前,經歷過市場起伏體驗的企業,必須選擇變中求生、創新求強”。
河套平原是全國最大的葵花種植加工基地,種植面積占全國1/4,產量占全國1/3。五原縣地處河套腹地,共有籽仁類生產加工企業165家,但普遍規模小、生產分散。“家家上設備,購銷壓抬價”,單打獨斗,窩里混戰,結果“紛爭亂序,耗資增本”。面對如此窘境,作為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大豐公司投資8000萬元,組建15條籽仁類生產線。邀請分散的、有合作需求的小微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商家“拎包入住”“共享工廠”。
主要從事葵花籽、南瓜籽生貨原料購銷、加工的萬德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任利平,深有感觸地說:我們過去租用的舊廠房占地4畝,空間小、環境差,僅容得下色選機、比重機、去濕機等簡單設備,人工接袋,儲料沒罐,低效低能。受到了擴大再生產資金、空間的瓶頸限制。以前接訂單只選小廠,不敢拿大單。因為占資大,標準高、時限短,履約難。對方對企業的產能、品控、資信要求嚴。
今年5月,“商機感”極強的任利平,果斷決策“騰籠換鳥”,把萬德公司首家植入“共享工廠”。在“新廠區”利用全自動、現代化生產線,3天即可完成百噸訂單。到目前,已為國內籽仁龍頭企業——洽洽公司交貨1000多噸。堪稱“天量、神速”,是“共享的花朵”。
同時他還得到了更意外的收獲,即過去接單以低端客為主,利薄量小,設備、時間利用率僅有50%。現在高端訂單增加,全年滿負荷生產。
任利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進入“共享”后,生產空間大了四五倍,產能提高了2倍,人工成本由原來的80元/噸節約為40元/噸。
大豐公司“共享工廠”模式創新初戰告捷,生產要素、資源得以重組、優化,傳統生產的“成本高,貪大求全、重復建設,小馬拉大車”等弊端得以排除,先進技術和互聯神器得以利用,企業形象和品牌內涵得以深耕,產業勞動分工得以細化,為微創企業秒速起步、大企業做大做強創造了條件。
“一站式綜合服務電子平臺”中的“統一分配簽單量、統一生產加工、統一訂購包裝、統一物流、統一報關報檢、統一簽購訂單”實現了高速高效高質量。在諸多“統一”以外,還兼有了為小微企業融資的功能。
在興凱商貿的“共享”廠房里,發往土耳其的220噸葵花籽訂單即將加工完成,發往伊拉克的120噸訂單又要馬上啟動。董事長鄔學忠高興地說,加入“共享工廠”以來,正值旺季,機器不停,訂單常有。
該公司入行葵花子采業已有15年,多年來想發展出口業務,但資金、資質、人才均受制約。今年6月入駐“共享工廠”后,破天荒地分享了資金和外貿訂單。“共享工廠”將園內企業信息集錄,由大豐公司統一接單,各家工廠量力點單,興凱已先后接單5批。“我們只管做好產品、質量,跟單、報關報檢等都由共享平臺去做。” 在“共享工廠”的幫助下,他們已為瑞典、土耳其等國成功出口葵花籽1000噸,下步計劃與他企抱團繼續做大出口業務。
截至目前,五原縣入駐“共享工廠”的小微企業、合作社達18家,還有22家已簽入駐協議。
“共享工廠”的嘗試,已使河套地區籽仁加工類企業闊步先行,其他立志向綠色、有機高端方向發展的企業,也在“開放、創新、集約、互聯”上動腦筋、謀變局。(記者 梁海龍)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