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底,城鎮新增就業8727人,完成年度任務的58.2%;城鎮登記失業率3.9%,低于控制目標0.6個百分點。農牧民轉移就業33.4萬人,其中穩定轉移6個月以上的22.4萬人……
不尋常的年份,這組逆勢增長的數據意味深長。
就業,經濟發展的“晴雨表”、社會事業的“穩定器”,保就業就是保經濟發展、保百姓生活。這個最大的民生,通遼市穩穩地托住了。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是新時代做好通遼市工作的定盤星、指南針。我們以人民為中心定位定調全局,要把通遼建設成為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這份增長,折射的就是全市上下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信心和決心。”通遼市委書記馮玉臻說。
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一切由此啟程,一切因此壯闊。建設品牌通遼、品質通遼、服務通遼、人才通遼、創新通遼、生態通遼,底蘊深厚的科爾沁大地,以滾石上山之力,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大格局,新思維——凸顯科爾沁特色,在與外部世界的大開放、大聯通、大暢通、大融通中走出通遼路徑
拿起理性的“放大鏡”,通遼市委、政府細細審視那些成長的“煩惱”、發展的“堵點”。
農牧業大而多,如何在強而優上求突破;工業產品有的處在產業鏈中低端,如何在補鏈延鏈上做文章;城鎮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不夠,二三產業吸納就業的支撐不足,如何在融合上再發力……
剔膚見骨找病根。新時代的通遼,怎樣才能醫好自身“疾患”,以更加健壯的體魄,去創造燦爛輝煌的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規劃事業、謀求發展要跳出當地、跳出自然條件限制、跳出內蒙古,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識。開創我市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就得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跳出通遼看通遼!”馮玉臻說。
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西遼河縱貫而過,連接東北、承接華北、面向俄蒙、遙望日韓,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去年,國家支持東北、自治區支持蒙東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兩個《意見》出臺,通沈高鐵、京沈高鐵相繼開通……
事之難易,不在大小,務在知時。機遇千載難逢,通遼乘勢而上。
猶如一條項鏈,串起散落在科爾沁草原的顆顆“珍珠”;又似一根長線,一頭牽起科爾沁悠久的歷史,一頭連接飛速發展的現代化都市。
傾力打造科爾沁500公里文化旅游風景大道,集成、整合了這個區域最優質的文化旅游資源,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國家沙漠公園1處、國家AAAA級景區4處、歷史文化景區13處、民俗風景區17處,入列“中國最受歡迎十大自駕路線”,“敖包相會”旅游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向國際旅游目的地邁進,通遼不遺余力。
成立西遼河流域文明研究專家工作站,承辦胡仁烏力格爾國際學術研討會,編撰《通遼史》,出版《科爾沁文化系列叢書》……把“科爾沁”作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標志,賦予其優秀民族文化、現代人文精神,融入到提升城市能級、發展現代產業、引領文明風尚的時代實踐之中。
“未來城市,比拼的不僅是硬實力,還有具有獨特品質內涵的軟實力!”通遼市文化旅游廣電局黨組副書記、局長徐浩濤說。
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增強高品質、高附加值的肉牛、糧食等綠色農畜產品生產供應能力,服務國內消費升級創造的巨大市場需求。發揮能源資源富集優勢,加快推進百萬外送基地、火風光儲制研一體化等項目,建設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謀劃建設高鐵新區、通用航空小鎮等平臺和載體,推進現代商貿物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承接產業轉移、消費供應,參與市場分工、產業協作,建設面向東北的裝備制造業配套基地、能源輸出基地、綠色農畜產品供應基地、物流集散基地、旅游康養基地,重點服務沈陽、長春等省會城市,有效對接京津冀城市需求,促進更多資源要素流入、更多優質產品輸出、更多消費進入通遼。
通遼境內出區高等級公路建成,通遼機場飛行區改擴建工程竣工,京通鐵路電氣化改造主體完成,通遼至霍林郭勒天然氣管道建成使用,奈曼通用機場建成通航,國道505庫倫至奈曼二級公路主體完工……互聯互通,動力“加持”。
“去年底,我兌過來一家超市,還沒來得及注冊就趕上疫情。政務服務中心辦事窗口陸續開通后,我趕緊來辦,不到一小時就拿到營業執照。”霍林郭勒市興發小區超市經營者莊鳳英說。
最多跑一次、只進一道門,該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營業執照、稅務登記“多證合一”,企業注冊登記手續更加簡便,最大程度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上半年,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13.2%和8.8%;新注冊市場主體20465家,總量達到26.16萬戶,同比增長23.6%。
推開一扇“窗”,通遼比以往更“敞亮”。主動服務全國市場、積極服務周邊城市、高效服務市場主體,通遼用行動詮釋新發展理念。
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大格局、寬視野、新思維,科爾沁特色、高點站位定位,在與外部世界的大開放、大聯通、大暢通、大融通中走出通遼路徑。
大手筆,新動能——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通遼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高光時刻
一根玉米,清晰地演繹了通遼市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4年前,科左中旗的李顯光在自家地里種玉米,小塊田、分散種。2012年,他成立眾旺興農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規模種植。2015年,通遼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開始創建,科左中旗在園區核心區建了自治區唯一的國家級玉米節水高產高效技術集成創新園。
“合作社6000多畝地就在創新園,用的是國內最先進的淺埋滴灌高效節水技術,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玉米了。”李顯光說。
在通遼市黃河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術質量部經理馬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玉米粒加工成硬葡聚糖后,被廣泛應用在石油工業、化妝品等領域。3噸玉米淀粉能出1噸硬葡聚糖,3噸玉米淀粉不過六七千元,1噸硬葡聚糖的價格則在10萬元以上。
“吃干榨凈”,開魯形成玉米——淀粉——土霉素——強力霉素四級產業鏈。截至目前,該縣已入駐玉米深加工企業20家,年轉化玉米250萬噸,玉米深加工產品160個,實現利稅50億元,帶動6000人就業。
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通遼每年玉米總產量達50億公斤。玉米產品越來越多、產業鏈條越拉越長,曾經只能做食品的玉米棒子華麗轉身。
隨著開藥集團2000噸強力霉素項目試生產和圣雪大成高端醫藥基地項目、華北制藥3萬噸固態健康營養素、精晶藥業1萬噸氨基酸等項目的開工建設,通遼向構建玉米全株深度轉化的產業體系,推動精深加工向食品級、藥品級高端終端產品攀升的步伐越來越堅定、越來越有力。
“牛”日子,靠的是牛。從2013年開始,多年養牛的科左后旗巴嘎塔拉蘇木伊和寶力高嘎查牧民好斯實行圈養。“我從銀行貸款30萬元買下30多頭母牛。第二年,母牛的繁殖率就達到了100%。”現在,好斯家共有90多頭牛,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戶。
一切圍繞牛產業發展,一切服務牛產業發展。2018年,科左后旗入列全國首批養殖大縣名錄。2019年,全旗肉牛飼養量和交易量雙雙達到100萬頭。中國縣域肉牛存欄第一旗,實至名歸。
“黃牛之鄉”,如何接續昨日的榮光、開啟明天的希冀?通遼的回答是:放大優勢、提升品牌,讓“科爾沁牛”更牛。
以養殖小區為龍頭,人畜分離、集中規模、分戶飼養,種植青貯玉米、紫花苜蓿,發展生態養殖,這是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浩日彥艾勒嘎查的養殖模式。10萬平方米的養牛小區內,黃牛存欄達到1100頭。
“嘎查不再糞水四溢、臭氣熏天。新栽下的3000株柳樹大苗、7000株楊樹大苗都綠油油的了,嘎查內和嘎查周邊近2萬平方米的空地也進行了綠化。你們看,特別美,像是城里的公園。”村民白利明說。如今,浩日彥艾勒嘎查是全國美麗宜居村莊、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國家森林鄉村。
牛出院、樹進院,家家養牛、戶戶無牛。通遼市大力發展庭院經濟,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農牧民養殖觀念變了、腰包鼓了、環境美了。
深耕牧場田間,用心打造集種植、養殖、繁育、屠宰、深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和創新循環經濟模式,黃牛產業質效雙優。2020年,通遼市牛存欄350萬頭,肉牛出欄122萬頭,牛肉產量24萬噸,肉牛養殖規模化率達到30%以上,農牧民人均肉牛養殖純收入達到2600元。科爾沁牛業成為中國肉牛產業領導品牌之一,“科爾沁KERCHIN”及圖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通遼肥牛”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識注冊,牛肉及深加工產品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鞏固“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兩個區域公用品牌基礎上,今年啟動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科爾沁黃芪、奈曼甘薯、扎魯特草原羊5個縣級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工作,力爭三年內全市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突破1000億元。
“糧倉”糧滿,“肉庫”肉足。追求卓越、對標最高,做大做強科爾沁牛業、伊賽、金鑼等龍頭企業,全力推動伊利、蒙牛乳業項目盡快落地,打造農畜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完整產供銷鏈條。接二產、連三產,通遼在農牧業融合發展上再添大手筆,綠色科爾沁,健步走向未來。
成立于63年前的庫倫蒙藥,是全國第一家蒙藥廠。致力于精品蒙藥的生產和研發,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我們擁有15個蒙成藥獨家產品、1個國家二級中藥保護獨家品種,是全國蒙藥生產企業里蒙藥品種最多的一家。”庫倫蒙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利說。
2016年,通遼市被命名“中國蒙醫藥之都”,蒙醫正骨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5月,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高品質蒙藥材中藥材規模化種植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同時,由奈曼旗政府、奈曼旗國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承擔的蒙中藥材種植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入選2020年度國家級蒙中藥材種植標準化試點項目。
不再單純追求量,而是全面追求質。霍林郭勒攥穩轉型升級這把“金鑰匙”,盯住煤電鋁主導產業終端,推進高端鋁箔、鋁染料、鋁壓鑄型材等高精尖、少冒煙、高附加值的鋁后精深加工項目,實施創源高強高韌鋁合金、聯晟雙零箔、信興新材料等強鏈項目,布局廢棄物綜合利用、文化旅游會展、生態環保、現代物流等全產業鏈,壯大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產業。新板塊加盟,刷新著人們對這座資源型工業城市的認知。
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進主導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集中培育綠色農畜產品、綠色煤電鋁兩個千億級和鎳循環、現代能源示范、蒙中醫藥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提升核心競爭力,通遼看得長遠、做得扎實。
目前,“科爾沁牛”“通遼黃玉米”等綠色農畜產品品牌價值已經突破500億元,鋁及鋁后加工產能分別達到232萬噸、238萬噸,蒙成藥產量占到全國份額的一半、獨家產品21種,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占比達到43%,文化旅游、現代物流等服務業快速成長,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一域可瞻全局,一事可察理念。老產業“老樹抽新枝”,新動能“新苗更茁壯”。
年初,一場“屏對屏”的特殊簽約儀式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舉行,此次簽約涉及公共衛生應急、新經濟、新能源三大類12個項目,總投資20億元。
3月底,通遼市政府、科爾沁區政府與山東龍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舉行高端設備制造基地項目簽約儀式,高端機械制造及高端鑄造項目落戶通遼。
4月3日,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再下大單。這次集中簽約的2020年春季重點項目涉及城市綜合體、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包括含硼新材料產業園、可降解新型環保材料研發生產、河西片區產城融合示范、草原應急體系建設等10個重點項目,金額219.3億元。
“數”造氣息越來越濃。今年,通遼啟動“萬企登云”行動,發展工業互聯網;“互聯網+農牧業”,促進信息進村入戶。加快布局新基建,開通5G基站785個;新增固定寬帶接入6.39萬戶,達到82.9萬戶;新建農村牧區4G網絡基站124個,達到3807個。
在內蒙古漢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企業自主研發的發酵濃縮飼料正在進行菌群培養。“動物食用發酵濃縮飼料,可以促進生長發育,提高肌體免疫力,達到減少藥物使用、改善動物產品品質的效果。我們企業目前共有發明專利兩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專利3項。”公司總經理宋國彪說。
高科技新產品如井噴泉涌,創新的通遼活力迸射。
推動現代蒙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綠色有機生物等優勢特色產業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和成果轉化,共授權專利132項、科技成果獎勵35項,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4家,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截至目前,蒙東博士創業園已入駐企業3家。創客通遼、通遼創業谷被命名自治區示范性創業支撐平臺,累計孵化企業181家,帶動就業3400余人。
從舊動能轉向新動能,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高質量發展,通遼迎來高光時刻。
“大禮包”,新圖景——把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尺度,奮力書寫邁向全面小康的通遼篇章
初秋,扎魯特旗阿日昆都楞鎮烏尼爾草原80萬畝無人無畜封禁保護區內,地上滿眼“生機綠”,抬頭遠望是“生態藍”。
過去,這里長期超載過牧,草原退化,土壤蓄水力降低,放牧收入逐年下降。2013年,與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連的阿日昆都楞鎮啟動生態移民工程,全年禁牧禁墾。
讓搬遷移民戶有一份生活補貼、有一套安居住房、有一份養老保障、戶均有一人穩定就業,扎魯特旗投入4.3億元,對789戶2116人進行了最妥善的轉移安置。
現在,阿日昆都楞鎮的生態得到良性逆轉。每畝產草量從170斤增長到350斤,干涸的河流重新流淌起來,10多種獸類、20種鳥類重現草原。“我們不僅有工作,還有了車和房。”生態移民搬遷戶、封禁保護區護林員烏云敖日格樂笑容燦爛。
行至霍林郭勒,但見松柏蒼翠欲滴、楊柳婀娜多姿、花香陣陣撲鼻。“最明顯的變化是路上灰少了、山上樹多了、城市變美了。”居住在該市靜湖南苑小區的市民海龍說,“以前可不是這樣,哪兒哪兒都是光禿禿的,風一刮全是土。”
猛藥去沉疴。霍林郭勒將全市33家礦山企業納入生態整治范疇,2018年下半年以來,累計投入5.2億元,修復治理20554畝。投資超過去40年的總和,治理面積超過去40年的50%。
2019年,通遼完成天然草原修復300萬畝,綜合治理科爾沁沙地341萬畝,無立木林地恢復造林115萬畝。完成88家綠色礦山建設任務,霍林河露天煤礦生態恢復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加大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保護力度,保護面積達到900萬畝。
放眼科爾沁大地,城在綠中、路在林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環境變了樣,發展添能量,抽象的幸福指數變成實實在在的生活圖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僅惠及尋常百姓的現實生活,更給一個地方的未來著色。
“這個園子年收入不下萬元。”李子成熟季節,胡滿良忙進忙出、滿頭大汗。
胡滿良曾經是貧困戶,今年72歲,是科左中旗敖包蘇木扎如德倉嘎查農民。前些年,兒子兒媳生病,老兩口基本沒有勞動能力,生活陷入困境。
半畝果園、半畝菜園、半畝田園,庭院綠了、日子好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7500畝淺埋滴灌農田效益凸顯,“三個園”庭院經濟蓬蓬勃勃,扎如德倉嘎查產業興興旺旺,老百姓的生活紅紅火火。
2019年,通遼市2766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08%。科左后旗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扎魯特旗“百姓議貧會”案例榮獲全球減貧案例有獎征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
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既包括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也包括農村牧區的全面振興。不久前,通遼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暨農村牧區重點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市委、政府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推動。
排好時間表、列出路線圖,提前量、往前趕,快些、再快些。自覺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通遼只爭朝夕。
完成高鐵站南廣場主體工程,實施大興路與G45高速出口建設工程,啟動中心城區遼河河道治理、通遼大街建設、污水雨水管網改造,開工建設日供水20萬噸城東水廠,加快構建中心城市、城關鎮重點鎮、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相互呼應、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完成2103個行政嘎查村村莊規劃,持續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推進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農網升級改造等工程,升級改造自然村道路690公里……
讓城市更宜居,讓鄉村更美麗。使命擔在肩上、責任記在心里、舉措落到實處。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有了更溫暖的回應。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位于科爾沁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仙翁閣養老院里傳來動人旋律。
今年55歲的劉樹義是主唱之一。他說:“我在這里住了8年了。你看,醫務室、活動室、食堂、浴室都全著呢,還有專人照顧我們的衣食起居。我和老伙伴們唱唱歌、看看電影,樂呵著呢。”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劉樹義們的幸福生活。
2019年,通遼市民生支出占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1.2%。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分別增長5.9%和5.8%,全年發放困難群眾救助保障資金10.8億元。建成10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新增醫養結合養老機構13所,44家貧困蘇木鄉鎮衛生院和118家嘎查村衛生室標準化改造全部達標。
群眾愁事,干部心事。“一號通辦、鎮街統辦”群眾工作機制推行以來,累計辦理群眾反映的城市管理、辦事服務等各類熱點事項3.38萬件,集中解決房地產領域回遷難、入住難、辦證難歷史遺留問題104個,涉及3.48萬戶。
從細處抓起、從細微干起、從細節做起,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禮包豐盈,幸福“加碼”。2019年,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4127元和15323元,分別增長6.9%和11.1%。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11112元,近三年年均遞增率42.4%。
“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尺度,全市上下凝聚起最大的共識、激發起最強的力量,奮力書寫邁向全面小康的通遼篇章。(記者吳海龍高雪芹郭洪申韓雪茹)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