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新立向陽大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慶國依舊忙碌。秋收結束后,他的“戰場”從田野轉到了合作社倉儲庫。
“現在是大豆倉儲的關鍵時節,我們有容量達到3萬噸的倉儲庫,農民可以隨時把他們的大豆運到這里免費儲存,想出售就隨行就市,我們按市場價收購。”李慶國說。
李慶國出生在一個小山村。漫山遍野的大豆在他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21歲那年,他放棄了令人羨慕的“鐵飯碗”返鄉創業。經過幾年的奮斗,新立向陽大豆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于2015年成立。目前,合作社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已經達到了5000畝,種植的非轉基因優質大豆已經被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并注冊了“新立向陽”商標。合作社還建設了大豆精選塔、晾曬場、清糧車間、精選加工車間、成品包裝車間,引進瑞典進口大豆蛋白儀,是集大豆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今年我種了500多畝大豆,合作社還派技術人員給我田間指導,今年畝產達到了370多斤,增產近40斤。這樣算下來,我家光大豆這一項收入就能有十幾萬。有了這家大豆種植專業合作社,大豆身價越來越金貴,都變成‘金豆’了!”看著辛苦種植的大豆顆粒歸倉,西瓦爾圖鎮西向陽村村民楊曉偉打心眼兒里高興。
合作社采取“組織一套力量、規范一個技術標準、建好一片綠色種植基地、帶動一批農戶發展”的模式,向農民提供優質高蛋白大豆種子和化肥,并收購農戶的大豆,無償為周邊農戶儲存糧食,不僅農戶受益,還帶動了當地物流和農民經紀人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通過合作社的典型引領,帶動15000多戶農民增收,合作社社員的年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左右。
莫旗地處大興安嶺與松嫩平原交匯地帶,有著悠久的大豆種植歷史,大豆產量居全國之首(以縣為單位),有“大豆之鄉”的美譽。然而,由于良種率不高,大多數農戶還處在自留種的初級種植模式,單產普遍不高,種植效益低下。
科技興農,種子先行。去年,李慶國成立呼倫貝爾市中農種業有限公司,與科研院所和生產企業合作,共同推廣高產大豆品種。種業公司成立一年多,就成為當地農民心中的“明星企業”。該公司已經建成近10萬畝的大豆種子繁育生產基地,300多畝的高科技農業展示園區,擁有多套大豆種子加工和檢測設備及科研團隊。公司經營的蒙豆系列、東農系列品種具有抗病害、蛋白高、豐產性好等優勢,將當地大豆的平均產量提高到近300斤的水平。農民可以從公司平價購買改良大豆品種,增產增收明顯。
“今年春天,我沒那么多錢買種子,種業公司就賒給我改良大豆種子。沒想到這個新品種長得真壯,跟小樹苗一樣,畝產一下子就上去了。”楊曉偉說。
有了好種子還要賣出好價錢。目前,合作社逐步開辟“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方式,引領大豆產品走出去,為農戶搭建供銷平臺。(記者 韓雪茹)
轉自:內蒙古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