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香好“豐”景,稻生滿目金。10月10日,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在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召開全國再生稻生產現場推進會。
當天上午,與會領導及代表前往瀘縣玉蟾街道水竹林村再生稻科技創新展示中心、再生稻生產農業機械展陳區、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瀘縣試驗基地、瀘縣潮河鎮五谷寺村中稻再生稻“噸糧田”示范片感受再生稻機械化成果、創新型成效,領略一穗穗成熟飽滿的再生稻在秋風吹拂下,稻穗搖曳的生長活力。
四川作為全國再生稻第一大省,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豐富的再生稻種植技術,不僅滿足了省內的糧食需求,也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奠定了綠色發展的基石。據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長蔣開鋒介紹,2023年,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積550萬畝左右,有收面積489.6萬畝,平均畝產131.2公斤,產量12.8億斤。今年,四川再生稻蓄留力度再次加大。全省蓄留面積達到571萬畝,比去年增加31萬畝;預計有收面積514.6萬畝,比去年增加24.6萬畝。
而再生稻種植面積與產量均處于四川省領跑位置的瀘州,自大面積發展再生稻以來,始終重視再生稻生產和研究,把再生稻當做一季莊稼來抓,順應氣候變暖、農村勞動力不足等趨勢,通過新品種更新迭代、新技術新模式集成應用、農藝農機融合配套,充分挖掘再生稻生產潛力。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研究員徐富賢針對我國再生稻基本生產情況、再生稻生產中的限制因素、再生稻高產高效理論基礎、再生稻高產高效關鍵技術進行了經驗分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徐富賢就瀘州產區再生稻栽種、生產現況講道“瀘州海拔低,溫光條件好,再生稻適宜區域面積較大,但因丘陵區地勢影響,灌溉條件、農機發展上都有一定的制約。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健全灌溉條件和排灌設施,提升機械化水平,能夠更好地推動再生稻產業的不斷擴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開展以中稻再生稻為主的糧油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延伸產業鏈條。瀘州種植大戶代表,瀘縣綠之源種養殖專合社法人龍洪烽將發展目光放遠,在再生稻種植生產的配套設施、深精加工、品牌打造方面做出詳細規劃。同時,龍洪烽說,在各級專家的指導下,在不斷摸索改進中,再生稻品質加強產量提升,2024年,專合社與瀘縣世蘭香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訂優質中稻再生稻訂單生產合同1200畝,售出價格高于市場價10%,實現畝均增收150元左右,單筆訂單直接為合社年增收約18萬元。
據了解,今年,瀘州再生稻蓄留面積158萬畝,開展噸糧田創建,建設中稻再生稻噸糧田基地30萬畝。后續,瀘州將充分借鑒各地先進經驗做法,深入推進中稻再生稻產業集群和噸糧田建設,堅持擴面積、提單產、優品質,逐年擴大再生稻蓄留面積,以昂揚的姿態為四川再生稻發展貢獻堅實的瀘州力量。
轉自:四川新聞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